太阳黑子活动之谜
伽利略发现太阳黑子是十分幸运的,因为1610年前后恰逢太阳活动的高峰期,这时太阳产生的黑子很多。然而,由于他宣传日心说,与教会发生冲突,他的天文研究被迫中断,到晚年,目力衰退也使他难以观测。
1826年,德国的一位药剂师、天文爱好者施瓦贝开始记录太阳黑子数,绘出太阳黑子图。这样,他一直坚持到80岁,连续观测黑子达43年之久。他发现,每经过约11年太阳活动很激烈,黑子数目增加很多,差不多可以看到四五群黑子,这时便称做“黑子极大”。接着衰弱,到极衰期,太阳几乎没有一个黑子。因此,每经过11年,就称做个“太阳黑子周”。遗憾的是,他的研究结果寄给德国的《天文通报》时,编辑部并不在意。在经过两个太阳活动周的观测之后,他于1851年发表了他的重要发现。也就在当年,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洪堡德在他的《宇宙》第三卷中采用了施瓦贝的研究结论。
为了对太阳活动和黑子变化周期排序,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开始的那个11年称做第一黑子周。1987年进入第22个黑子周。
在每一黑子周的过程中,黑子出现是遵从一定规律的,这是1861年德国天文学家施珀雷尔发现的。它告诉我们,每个周期开始,黑子与赤道有段距离,以后向低纬度区发展,每周期开始,黑子与赤道有段距离,以后向低纬度区发展,每个周期终了时,新的黑子又出现在高纬区,而新的周期也就宣告开始了。
20世纪初,美国天文学家海耳研究黑子的磁性,发现它有极强的磁场。几年过后,他又发现磁性变弱,乃至消失。这种变化竟与黑子周期相关。最后,他终于发现,黑子磁性变化周期恰好是黑子周期的2倍,即22年。人们将这个周期称做磁周期或海耳周期,因此,考虑到黑子磁性变化,黑子周期应为海耳周期。
1976年,美国天文学家埃迪对11年的黑子周期提出质疑。为此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不过,对11年周期的质疑并非是首次。许多科学家对黑子记录材料的分析都得到一些不同的结论,如天文学家沃尔夫提出80年的长周期,后人又修改为75~100年周期,也叫“世纪周期”。我国太阳黑子记录材料极为丰富,我国科学家在分析之后,也得到过61年、200年、275年、430年乃至800年等各种周期。
众多的黑子周期确实是难于统一的,而黑子周期性并非每个周期都重复上一次的黑子发生过程。特别是关于黑子产生的机制更难统一,这对分析黑子周期性都带来了很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