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叫的鱼
说到鱼类的鳔,大家都很熟悉。至于鳔的形状和功能这样复杂而多样,并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例如,沙瑙鱼、香鱼的鳔呈纺锤形,鲈鱼的鳔呈长卵形,颚针鱼的鳔呈管状;鳕鱼的鳔前端有一对盲囊状突起,石首鱼类的鳔多分枝。多数鱼的鳔呈单个囊状,不少种类可分两个室,也有三室的鳔;肺鱼、多鳍鱼的鳔分左右两叶;鲱形目、鲤形目等鱼类的鳔有鳔管与食道相通;鲈形目等鱼类的鳔管则退化消失。
鳔在产生声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鳔管在放气时往往会发出声音,如欧洲鳗及一些鲤科鱼类即如此。而大、小黄鱼则通过鳔外面的肌肉收缩使鳔发出咕咕声,整群鱼的叫声在海面上就显得很大,有经验的渔民可以根据这种叫声,判断鱼群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有时鳔起着共鸣器的作用,使一些骨骼因摩擦而发出的声音放大,如鳞鲀科的鱼类。
鳔除了发音作用外,也能起测压计或传声器的作用。有些鱼类鳔与内耳发生程度不同的联系,往往有较强的听觉和感觉压力的能力。而肺鱼、多鳍鱼、雀鳝鱼及弓鳍鱼的鳔还具有肺的功能,这些鱼在涸水期,完全以鳔呼吸空气,如此可以存活数月。一般鱼类的鳔都能通过缓慢的放气和吸气来调节自身的比重,使鱼体和周围水的比重相一致。
内耳感觉声音的能力,鱼类不如高等脊椎动物发达,虽然有鳔作为声音的扩大器,但非鲤形目鱼类对高于每秒2000~3000次的声波没有反应,而有韦伯氏器的鲤形目鱼类显然在感受声波频率幅度和音调辨别能力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它们的听觉高限在每秒7000~10000振次之间。鱼虽然听到声音,但不能像人和高等动物那样可以靠外耳来确定声音的方向。它辨别方向的能力,还靠皮肤感觉器来协助完成。
由于鱼类眼球构造的特殊性,缺乏弹性而呈圆球状的晶状体,使鱼眼只能看到近处的物体。鱼眼虽然看不远,但它在水中也能看到空气里的东西。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鱼眼感觉到的岸上物体比实际距离要近得多。因此,在岸上的人站得愈低,就愈不容易被鱼发现。
如果说鱼类用眼睛的视觉来寻找食物,还不如说更多的是靠嗅觉来寻找食物。还有些鱼则干脆靠被动的过滤水中的微小生物来摄食。
一般的鱼类都是通过鳃进行呼吸的,所以离开水就会很快死去。但也有少数鱼类或以借助鳔、皮肤、咽喉、鳃上器官甚至是肠进行呼吸,使它们暂时离水或在含氧量极低的水中存活。例如鳗鲡、鲶鱼、弹涂鱼、双肺鱼和黄鳝等鱼的皮肤血管丰富,可以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黄鳝、电鳗和弹涂鱼还能用口咽腔进行呼吸,而泥鳅则还能利用肠壁进行呼吸。所以每当水中含氧量很低时,泥鳅就经常游到水面,吞一口气后又潜入水中。
鳃上器官的辅助呼吸作用是最重要的一种辅助呼吸形式。像胡子鲶、乌鳢、攀鲈及斗鱼等鱼的鳃的一部分骨骼特化成一种鳃上器官,可以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进行气体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