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珍珠和再生珠
在人工养殖珍珠的采收时,我们往往发现,一个珍珠母贝中的珍珠可以呈现各种不同的色彩。前面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珍珠之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色彩,其原因是相当复杂的。目前我们还没有达到能够随心所欲控制珍珠色彩的地步,但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彩色珍珠出现的一些规律。特别是将一种蚌的组织小片移植到另一品种蚌的外套膜里,珍珠的色彩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在这方面有很多人作过深入的试验。比如:
以褶纹冠蚌制作小片移植到三角帆蚌中,这样,金色系统的珍珠出现率达到46%~73%。
以背角无齿蚌的小片移植到三角帆蚌中去,其结果红色系统的珍珠出现率可达37%~48%;
如果以圆背角无齿蚌小片移植于褶纹冠蚌,那么,桃红色珍珠的出现达40%左右;同样的小片如移植到三角帆蚌,也多产红色珍珠。
若将背角无齿蚌的小片移植于圆背角无齿蚌中,珠质细腻,但色彩很杂。
如果采用不同年龄的制片蚌和育珠蚌进行接种,珍珠的色彩也会变化。一般是老龄三角帆蚌小片移植到低龄的三角帆蚌,米黄色珍珠的出现率在68%左右;反之,黄色珠出现率达52%左右。
当然珍珠的色彩还与养殖水层的深度以及水体饵料生物的种类有密切关系。在海水珍珠中,养殖于4米左右的水层内,能多产粉红色系统的珍珠,而且光泽也好。水域中钻、锰、铜、钠、钾等元素也可显著提高珍珠的光泽。水体中金藻多,会多产黄色系统的珍珠。根据生产经验,制片蚌壳呈紫色的,紫色珍珠产生的机会就多。
如果在收获珍珠时不将母贝杀死取珠,而是在外套膜上将珍珠囊刺一伤口,轻压出珍珠后,再把育珠蚌放回水中,待其伤口愈合,珍珠囊上皮细胞继续分泌珍珠质而沉积重新产生珍珠,这一过程就是再生珠的培育。再生珠操作简便,成珠周期短,可节省制片蚌。缺点是珍珠形状不够圆整,表面光泽较差。
再生珠的手术,即将原来的珍珠取出。先将育珠蚌放在手术台上,用开口器张开蚌壳并加塞固定,然后用拔鳃针把内脏团拔向暂不取珠的一侧,用棉球擦去污物后,右手握刺针从距珠不远处划一小口,口的大小以能挤出珍珠为适度。但要注意不能在靠腹缘和珍珠囊的上方开口。左手持顶珠叉或舌形的竹、木片,使其顶端呈小弧形,便于接珠。然后两手放在与伤口同一直线上,只需用微力,珍珠就顺口而出。每采2粒珠,即用棉球擦去顶珠叉和舌形片上的粘液,以防污染珍珠囊。按此法依次将初生的珍珠逐个挤出蚌体内,一侧采完后即把珍珠倒出,再采另一侧。整个采珠完毕后,要及时将蚌暂养于水盆中,并重新送回育珠池中。这样经过一年半至二年的养殖,又可收取珍珠了。据试验,一个育珠蚌可连续培育再生珠2~3次,但因蚌龄渐老,生理机能衰退,珍珠囊上皮也逐渐老化,产珠质量一次不如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