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重铸话传统

日期:2023-04-08 10:44 作者:作文头条网

一位台湾女作家在大陆旅行,遇到的宾馆服务员、车站售票员、列车乘务员,或者不拿正眼瞧她,或者对她恶语相加,或者占了她的座位还命令她站着等。女作家在不得不站着等时大发感慨:乘务员为何要这般对待旅客?是他觉得自己有某种权威?这种权威代表他的人格价值?

很是感慨这位台湾作家的感慨:将我们司空见惯的服务质量问题上升到人格的高度;将权威与人格价值联在一起。滥用权威而让别人站着等,既是无视他人的人格尊严,也是对自己人格价值的贬损。而或被迫或自愿站着等的人,亦在窘迫与尴尬中,体验着人格价值的失落。

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之中,在得到很多的同时,也丢失了很多。时人大谈特谈的人文精神与伦理道德,对个体而言,其实就是人格价值的失落。我们走出帝王与臣妾的时代已经一个世纪了,但仍然有视权利与金钱为君主的现代臣妾,为了利禄与功名的追逐不仅心甘情愿地站着等,甚至可以甸甸着等。所谓道德重建,人文精神重建,落到实处,还是人格疗救与人格重铸。

人格一语源于拉丁文,原意为面具。心理学史上,早期的人格定义,指个体公开的自我,或者说是一个人在公众与社会中的形象。这个面具(形象)可能好看,也可能不好看。因此,人格一词可以用高洁或庸陋来修饰。人格心理学发展到本世纪初,在注重外在形象的同时,更注重内在结构。比如精神分析学说的人格理论,将心理结构中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冲突与和谐,视为个体人格的全部内容。

古汉语中虽说没有人格这个词,但我们的古人做人,向来讲究格,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个格,其外在形象是气质、风度、人品。格高五岳者,他的人格形象是很好看的。而人格形象的内在结构,却依然有着各个层面的冲突,比如出与处、雅与俗、狂与慎、静与躁,等等。个体人格的生成与演变,便在心理结构各个层面的冲突中,在外貌与内心的冲突中展开。更新于:2023-04-08 10:44

文章评论

评论问答

图文推荐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