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物志作文800字高中【3篇】
【家乡】
家乡风物志作文800字高中篇1每个含蓄的东方人,内心都有一种神秘而复杂的情感,那就是乡情。那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家乡人的思念。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山村,很偏僻,偏僻到我每次说出省市后就不想再说下去。可是,我很爱它。
那片土地,我去的不多。为数不多也是几次寒暑假,每次只待上匆匆几个星期。但是,我总觉得它和我之间,有某种情感的联系。记忆里犹存的,是那块菜地。
我的外婆,从十几岁出嫁。如今,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几十年。她曾说,她的骨灰一定是埋在这片土地里的。儿时,我总喜欢跟着外婆。她还健壮,我就拉着狗,蹦跳着跟在她后面去菜地。农忙时,我就去给外婆帮忙。说是帮忙,其实是捣乱。外婆教我除草,她看着我,一字一句说着,说着杂草的样子,又说着拔草的方法。而我,并不认真听,东张西望,只是嫌怎么还不能开始除草。因为我的不认真,除草并不能除好,总是东一耙西一耙。看见有多余的东西,只管拿着耙子,用尽力气除掉。外婆并不管我,只是笑着,望着我。当我拔出一个萝卜或什么韭菜时,她只是笑,然后又一遍跟我说杂草的样子。尽管因为拔掉萝卜或韭菜,我心里很过意不去,可是也不好好听,索性以我除不好为借口拔腿跑开。说来也是,总是拔萝卜除韭菜的,添这么多乱哪儿还好意思给外婆帮忙呢?但是,我飞奔时,并没有注意到外婆一个人站在田野里的孤寂背影,也没注意到她低下头除草时的无奈。我只管丢了草帽飞奔,飞奔在田埂上。
或许是和狗追着玩,或许是为了一只蜻蜓跑遍田野。我很好强,如果抓不到蜻蜓,我便不会放弃。只能求助于外婆。我拉着外婆粗糙的手,央求她放下手里的活帮我抓蜻蜓。大多数时候,外婆会摸摸我的头,然后笨重地去抓蜻蜓。抓到了,外婆就开心地跑到我面前递出蜻蜓。她跑起来很慢,而且身体摆动幅度很大,我总说像只狗熊。可是,她保持着狗熊的跑步姿势,跑了许多年。她帮我抓了许多蜻蜓,虽然我都是玩一会儿就扔了,但是她却不厌其烦。我从来没有看着她气喘吁吁的背影,心疼过。很长时间,我都忽略了她那已经七十多的年龄。
玩的累了,我躺在树下,抓起帽子盖在脸上。外婆劳作的身影越来越模糊,我的视角越来越窄,闭上了眼。太阳很高,睡得很香。
我醒来后,正是太阳落西山时,总是在家里。是外婆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几里路把我背回家。外婆宽厚的背,我趴了许久,很舒服。而我,不曾说过一句感谢。
每回家,爸爸妈妈就很忙。我成日地与外婆待在一起,走遍小山村。如今,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家看看了。有时。我望着天空,回想,外婆在干嘛呢?
那块菜地还在,那片我所爱的土地也在。而那个我所爱的人,永远地站在广阔的田野里。然后,等着我,等我扑进她的怀里,等我去追溯乡情。并且,等我回家。
家乡风物志作文800字高中篇2“花气袭人知昼暖”,一簇枝头的海棠借着羸弱的身子捎来宜人的清香。待暖冬尽去,妖娆动人,红似胭脂的它也正舒展着轻薄的花瓣,抚弄娇俏,企盼春天。
上海的古镇街头亦有以海棠命名的糕点,“海棠糕”,因糕形似海棠花而行名。刚出锅时,一个个圆墩墩的,肚皮朝上散着升腾的雾气,白花花又软糯细腻的面皮诞下焦黄色的饴糖。拿铁板夹着它咕噜翻一个面,乌黑油亮的黑芝麻佐以胭红、翠绿两样小料,勾起游人的食欲,甚至身上还会有一道金黄薄脆的拉丝糖衣。拿油纸接过,趁着热乎劲吃,油亮且绵密的红豆沙,混合着软糯弹牙的面皮,口感极佳。浓郁的焦糖香与面团的细腻融合出奇妙的口感,微咸,松软,豆沙入口即化。
出锅时的盛装打扮似在迎接味蕾的拥抱,也让我想起苏子形容海棠的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糕并非什么精致小吃,豆沙馅有时也调皮地挣脱面皮的束缚,但却是极水灵、热情且鲜活,正如魔都的老上海人“处市井而不市侩,知世故而不世故。”
不平凡的口感背后,是不平凡的手艺和手艺人。
有幸尝过海棠糕后,留于唇齿的香甜味便敏感地捕捉了我想要细探究竟的心思,而最终了解到了秦雪菊。秦雪菊是秦隆昌第五代传人,自父亲手里接过这套海棠糕的工具,生铁锻造,重达十几斤。
海棠糕是江南地区非常有年代感的一款糕点。一口圆圆的已有些陈旧的锅子,六个孔围住中间一个孔成一圈,这口老锅显然历经了数年的风霜。秦雪菊说:“海棠糕要做得好,调面浆至为关键。”只见她将面粉、净水、小苏打、鸡蛋、白砂糖熟练地一一倒入碗内,配比全凭经验,还要调以老面,充分搅匀至面浆粘稠细腻。面浆搅起来厚重沉郁,棒子挑起的末梢那一小尖儿倒很嫩滑,弹弹的,煞是可爱。和很多其他老式点心一样,海棠糕的内陷也是常用豆沙馅,要将红豆浸泡在清水里,锅上焖至软烂,搅打成泥,不仅如此,还要加一小碗砂糖,一大勺食用油炒香。“这样才有绵密、糯糯的口感”秦雪菊边和着面边说,“接着放置一晚上就可以使用了。隔天做好一大盆,第二天掀开的时候就已经香得不行了。”又露出欣慰满足的笑意。另一味必不可少的糖猪油馅,则是用新鲜切丁的猪板油,跟砂糖和匀即可。
制作时,先拿小刷子在模具上刷上一层金黄的底油,舀入雪白的面浆一小团,再填上一大块豆沙,用木竹签把底部的面浆挑起来裹住豆沙,最上面撮入糖猪油,撒上松子、芝麻、瓜子仁、核桃肉和青红丝。海棠糕最终的成色,来自于一大块铁皮盖子的配合。烧到滚烫后撒上一层白砂糖,融化到呈焦糖色的时候,反扣在面浆上,烤个5分钟左右。其间为了使其均匀受热,保证松脆的焦糖衣和软糯的面皮,秦雪菊将重达几十斤的模具上下翻转,即便在冬天,额上也沁出汗珠,细密地陷于皮肤的纹理,模具里的海棠糕在吐着串串的泡泡。
如今已是机器标准化的大时代,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精巧可爱,老一辈手艺人的手作之味却在消失。而这小小的海棠糕,能在这个小时代的洪流之下被传承,也算是一种欣慰了。
家乡风物志作文800字高中篇3缙云到温州有一条古道,这条古道给人“山穷水复疑无路,异石奇峰别有天”的感觉,现在已经成为缙云和各地驴友最佳的徒步线路之一。而这条古道的由来,源于以前的食盐运输。它,是曾经的盐道。它的线路为蛟坑村-抱骨岭脚—后村—前村—南溪—木西花—界坑—永嘉—温州。其中很长的一段,属于大洋地界。
观盐道——赞绮丽风光
大洋古盐道群山耸立,一路的奇峰异石美不胜收,是缙云境内古道中风景最好的一条。一入山间古道,驴友们总会被眼前的风景吸引,为这不期而遇的美景欢呼。徜徉在这古道上,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古道两边高山耸峙,翠色如屏,让人心旷神怡。古诗云“一丘一壑也风流”,正是此间景象。随着地势的变化,溪流或形成一条小瀑布,溅玉喷珠,倾泻而下;或汇聚成一泓清泉,波光粼粼,清澈见底。而高山峡谷之间,尽是巨大的岩石,大多的岩石,就是十个成年人展开双臂也不见得能将其抱住。
古道由盘山的小径伸入到大洋的民间小巷。进入盐道深巷,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布的石头建筑,细观石墙,深浅不一的缝隙中满是岁月沧桑的印记;轻抚石墙,指尖的触感仿佛是与跨越时空与古人的亲切对话。形状各异的石头拼接和谐,其中溜出的枝芽慢慢长大,让古道的千年岁月与新兴生命的悄然交融。
谈盐道——忆峥嵘岁月
大洋古盐道开辟于唐朝昭宗年间,距今有1100多年,是缙云至温州的一条用于食盐运输等商贸往来的通道。当时温州平阳县等地熬制的食盐,是民众用肩挑的办法通过此道供应至江西、湖南、安徽、四川等地的。缙云自古以来就是人多地少,被大山包围。当时的人们筚路蓝缕,开山劈石,才最终有这条古道。当我们走过这些古道的时候,眼前仿佛就会浮现出古人们冬日冒着严寒、夏日顶着烈日,一锤一锤,艰难艰难开山的场景。而这,会叩击着我们的心灵,激起我们对那些建设者的敬仰之情!
开辟成功后的古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最热闹的时候,每天有数千人往返于此。在抗日战争期间,大洋古盐道还承担着运送战争物资的重任。直至1956年,缙石公路开通以后,大洋古盐道才被弃用。
谈盐道——赞扁担精神
在寻找古道密迹的途中,我们采访了一位82岁高龄的老人王林山,他在十几岁的年纪就跟着父亲远走温州,挑一百来斤的盐一路到江西。虽然他跟我们谈起挑盐经历的时候,寥寥几语就概括了挑盐的过程,但其背后的艰辛我们却可以想象。一个小小少年为了生计用稚嫩的肩膀挑起沉重的食盐,绕着崎岖的山路艰难前行,寂寞的背影,颤抖的脚步,那是怎样的艰难啊!
从王林山艰辛的挑盐经历中,我们了解了“扁担精神”。一根沉重的扁担,在十八盘山路上舞成松影,挑起太阳、月亮与大洋山的重量,也挑起全家生活的希望。
当挑盐人迈着沉重的步伐踏上这条古道,随着身上的扁担吱呀作响,扁担精神就在人们心中生了根,然后慢慢成长,开花结果。然后一辈又一辈,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当我们踏上这布满汗水泪水的古道时,心中不免震撼。墙上那一幅幅、一张张的图片直击心灵,挑盐人用他们那瘦骨嶙峋的身体担起百斤重的盐,伛偻着身躯,一步又一步,一步接一步地迈向前方,任凭汗水无声滴落……我们耳边似乎回荡起他们厚重的劳动号子,眼前似乎出现了他们那佝偻的身躯。
我们想,哪怕是在衣食无忧的现在,扁担精神也依旧值得我们学习,它永远不会因为时代的进步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应当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生根,生长,让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坚韧不屈,勇往直前!扁担精神,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它都是那么的熠熠生辉!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如今,政府也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古盐道的整改与保护:原本泥泞不堪的道路上铺上了青石砖,历史悠久的残壁上挂上了扁担、竹篮、油灯等等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道路两旁立起了专门介绍大洋古盐道历史文化的石碑……所有的这些,使得古盐道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游览。
我们欣喜,千年古盐道又重新焕发出了往日的繁荣与生机!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