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整理53篇)
乐乐作文网会员为你整理了“草船借箭教学设计”53篇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篇一:《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生字,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
在教学之前先布置预习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掌握生字的音序,部首以及在新词中的解释;并给难以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
2,思考课后作业。
3,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明白的词句。
第二部分:课堂导读(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擂应读léi 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排成“一字儿”并连接起来
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
为什么诸葛亮要请鲁肃一起去“借箭”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教师相机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25`)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前面的阅读,大家知道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负责赶造十支箭吗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要陷害诸葛亮)周瑜是怎么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把这个任务接下来的,让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话部分。在读的过程中要想想,从他们的话语中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意思。
从周瑜的“水上交战,有什么兵器最好 ”“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从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2,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到了第三天,果然下起了大雾。诸葛亮邀请鲁肃一起去“取箭”,如果你是鲁肃,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请大家朗读借箭部分。
教师参与讨论,点拔引导。扣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安排周密。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两面受箭。
熟悉气象。对天气早有预测,熟悉气象。
了解对方。“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神机妙算)
三,巩固印象:(2`)
1,抄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
3,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迁移延伸(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不看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指名两三名学生起来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二,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内容。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三,延伸作业:
1,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其他故事。
篇二:《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读准读通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2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初步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指导方法:抓因果读故事,抓语言观内心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了解人物关系,导入课文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而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随机板书背景图)今天我们共读名著《三国演义》中记述的孙、刘联军内部发生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指导梳理故事脉络: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谁?故事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箭”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板书:周瑜逼箭 诸葛亮借箭 鲁肃助箭 曹操防箭 诸葛亮交箭
2、运用抓前因后果法读懂故事
摘读故事开头结尾,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板书前因后果)
理解“妒忌”:
(1)词意: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换词比较:羡慕
预设: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圈套陷害诸葛亮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很显然,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妒忌,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这点,才能抓住本质感受人物形象。
小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给他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三、精读故事,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形象
(1)讨论:你认为“三天造箭十万支”这可能吗?既是同盟军,周瑜给诸葛亮出此难题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2)导:原来周瑜请诸葛亮明里是----共商国事,暗里却是----设下陷阱。周瑜怎样一步步设下这“温柔的陷阱”?默读第二段,用不同的符号划出对话内容。
(3)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自由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是什么?
导读周瑜的话,分句采访“周瑜”:你心里真正的想法(目的)是什么?
a理解周瑜话中的“希望”一词:这里的希望和我们日常表达时的意思一样吗?区别是什么?b理解句子“周瑜很高兴”。
小结:周瑜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却磨刀霍霍,在谈笑风生中,一步一步地把诸葛亮引进温柔的陷阱。周瑜逼着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造箭,原来不是为了与曹军交战,而是----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导:刘备三顾茅庐请来军师诸葛亮,他可是三国人物中智慧的化身。为什么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
预设重点交流,读句子:必然误了“大事”,他心中的大事是-----?周瑜心中的大事是----?你读出了什么?练读句子想象诸葛亮怎样回答“只要三天。”你又读懂了什么?
(5)合作讨论:给诸葛亮的话加提示语。交流朗读,齐读对话。
四、总结拓展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试图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刁难诸葛亮,双方这一番“舌战”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周瑜面和心毒,笑里藏刀,而诸葛亮料事如神,将计就计,草船借箭终获成功。周瑜长叹一声-----?你从这声“长叹”里读出了什么?
读课文:“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原著:“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总结:三国故事之“草船借箭”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非凡才干。因为有才干而遭周瑜妒忌,又因为有才干令周瑜自叹不如。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品味人物语言,人物形象就鲜活起来了。
拓展歇后语讲故事: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神机妙算 料事如神)
五、阅读作业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呢?课外阅读课文或原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曹操
孙权——联吴抗曹——刘备
周瑜 ——————— 诸葛亮
(妒忌) (神机妙算)
前因后果
篇三:《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突如其来的提问
以前,我以为只要上课多提些问题让学生回答,造成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是问题不分大小难易,统统搬上课堂,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让学生质疑这一环节走入了课堂,但形式主义的简单提问却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今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例行公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就围绕“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一只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在乱说。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学生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又一个学生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进行思考。
与众不同的声音
由于有了刚才成功的体验,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特别认真。学习第三部分,我提出问题:“从第三段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次,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我也参与到当中,场面特别热闹。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想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有的可以从肤浅的表面文字入手;有的可以从字里行间深入体会,因此我发现平日里那些害怕回答问题、人云亦云及比较懒散的学生也把小手举得很高。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占据了我的心头,微笑荡漾在我的脸上。学生的回答令我满意,课前所准备的“标准答案”一个不少。
我总结道:“正是由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生性多疑才使得草船借箭得以成功。”我看到学生点头称是,正准备往下进行时,一个平时就很喜欢军事知识的男生站了起来,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我和大家的想法不同。”学生马上投去了惊异的目光。他接着说:“我认为诸葛亮让军士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从大家刚才所说的看,确实可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你们认真想一想这其实不是一个好办法,诸葛亮预测到三天后是顺风顺水,如果曹操此时放的是‘火箭’呢,那样火借风势,二十条船的草把子如若引着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曹操如果有了你这个小军师,一定不会上当了。”我顺势对他进行了表扬。一只只小手又如小树林似的举了起来,有的说:“课文中明明写着:这一天江上大雾漫天,这雾一定不会像我们太原市的雾一样,那在江面上,水气一定很大,估计‘火箭’射不到船上也就灭了。”有的说:“不对,此时诸葛亮的船队已经靠近曹营,应该不算远。”又一个说:“这样看来,如果放‘火箭’,那曹操不也就自身难保了吗?曹操也非等闲之辈,我们可不能一味地称赞诸葛亮而低估了曹操的能力。”当我听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声音时,我马上感到了一种欣喜,因为他在肯定曹操,学生能够看到人的不同侧面,这不正体现了“思想大于形象”这一道理?这一次不仅仅是由于我的宽容大度,更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教案的大胆放弃,使得学生又一次地体验到了阅读再创造的乐趣。“课下阅读《三国演义》,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或许还会有比草船借箭更好的办法。”这一结束语,不仅使课堂内外紧密联系起来,而且通过各种思想的互相撞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课堂上这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一般地说,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二字。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篇四:《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
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动地理、识人心、巧安排。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
(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
(2)为什么要借箭?
(3)怎样借箭?)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做到能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进一步熟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步骤: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老师读提示语,一、二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三、四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读后讨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设计:
11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懂地利、巧安排
识人心
篇五:《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设计特色:
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农村小学也可以用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自学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前检查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词语,以便在课堂上释疑。)
二、课堂导读
1、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才干的干应读gàn
草把子的把应读bà
调度的调应读diào
擂鼓的擂应读léi
丞相的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并连接起来?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留到深读课文后再进行解答。
三、深读课文
师问:在感知课文内容以后,你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从学生的的回答中提炼出妒忌和神机妙算这两个词。并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板书:周瑜、诸葛亮、妒忌、神机妙算)
课文中从哪件事来体现两个人的不同性格。(草船借箭)
(一)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朗读对话,分组讨论(出示问题)
①周瑜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吗?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引导学生从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
②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找借口为难自己吗?他为什么要接受任务?(引导学生从诸葛亮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2、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二)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齐读后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呢?(教师参与讨论,随机点拔引导。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相机板书:人天文地理)
(1)安排周密。从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摆开,两面受箭。等词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2)熟悉天文地理。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雾还没有散顺风顺水等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对天气早有预测。
(3)了解别人。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能让都督知道,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鲁肃、周瑜、曹操的性格很了解。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部分。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2、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画草图的方法,简述草船借箭的部分。(先指名让两三名学生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3、拓展作业
①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
②抄写新词。
篇六:《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子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
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去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落实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
篇七:《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新编的第12册第四组教材的首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习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上述的第1、2、4进行。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垫铺,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千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种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那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篇八:《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了解周瑜和鲁肃的人物性格。
2、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齐读课题。
3、质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的?借到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范读,生倾听,完成思考:这一课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2、据此提纲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3、同学们在预习时解决了一些问题,现在大家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三、学习第一段
1、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暂时先停下来,看看在讲课的过程中能不能解决。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草船借箭的原因和借箭前的准备,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段哪个词最重要?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3、注意这一段讲谁在“妒忌”?妒忌谁?妒忌什么?
4、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挺”字的读法和语气 。
5、这句话我们能不能换个说法?
6、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对,周瑜这样做就是心胸狭窄的表现。
7、现在我们来学习下一自然段。默读并思考: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8、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思考一个小问题:周瑜委托了诸葛亮一个什么样的任务?
9、解释词语:赶造、委托。
10、诸葛亮答应了吗?怎么答应的?读课文原话。周瑜说:“十天造的好吗?”诸葛亮又说了什么?周瑜认为诸葛亮三天造出十万支箭是笑话,诸葛亮对周瑜又说了什么?什么是“军令状”?“甘受惩罚”是什么意思?
11、周瑜听后很高兴,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12、对,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下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一段对话。谁来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我们说了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陷害他,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大段,看看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2、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周瑜共说了几句话?
3、第一句是什么?实际上他逼没逼?从哪看出来的?
4、齐读第二句话,为什么不给他准备齐全?
5、我们在往下读,鲁肃去了以后,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干什么?注意读书回答。
6、诸葛亮要这些东西干什么?什么是自有妙用?
7、鲁肃只知道“自有妙用”,但具体干什么用他知道吗?为什么不让鲁肃知道?
8、我们再仔细读这句话:“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从这里看,诸葛亮知不知道周瑜要干什么?周瑜知不知道诸葛亮要干什么?
9、好,鲁肃回去告诉周瑜了吗?周瑜听后怎么样?“疑惑”是什么意思?疑惑什么?
10、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周瑜不知道诸葛亮如何造箭,但诸葛亮对周瑜是怎么样?
11、从这里我们能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的原因”和“借箭前的准备”两部分内容,那诸葛亮到底借到箭了没有?我们下节课继续分析。
篇九:《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人教12册 10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人教12册 10 《*船借箭》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要胆量,有胆略。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掌握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船借箭这件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船借箭这件具体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通过预习,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呢?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回答。
三。理清层次
1.小组学习,想想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2.交流,总结段意。
四。回归问题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2.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小组讨论,找找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
第二课时
一。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你们小组认为课文中哪个词最有研究价值呢?
二。深入探究
1.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哪些地方最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呢?
4.相机提问,引发思考: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他会想些什么呢?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5.应该怎么读出来?
6、现在,你弄明白了为什么要借箭,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吗?
三。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第三课时
一。回忆
说说自己弄懂的知识。
二。延伸
说说自己读的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三。创见
课文与自己课外阅读的内容相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总结
1.说说自己解决的问题。
2.说说自己学过课文后的收获。
五。作业
我看历史人物。
篇十:《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关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老马识途木牛流马
2、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
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5、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篇十一: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资料,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此刻知天文、动地理、识人心、巧安排。
3、分主角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资料。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明白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这天我们就一齐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D�D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做到能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进一步熟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步骤: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透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小黑板)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情绪?(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2)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能够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但是他。”
懂地理、巧安排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上黑板来摆一摆,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思考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明白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老师读提示语,一、二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三、四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能够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读后讨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设计:
11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懂地利、巧安排
识人心
篇十二: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草船借箭》这课,教师不读《三国演义》,个性是第42回至第46回,就很难把课文讲清。而如果教师不仅仅自己读,还组织学生读,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收到意思不到的效果。
【设计特色】
课内课外结合,自读自悟结合。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想一想:
1.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是怎样的?
2.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他说过哪些要加害诸葛亮的话?
3.草船借箭是在什么季节进行的?经过是怎样的?(季节对于草船借箭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二、请学生介绍当时形势。
介绍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三、展开谈话,理解历史背景,学习部分生字新词。
四、阅读全文,分清过程。
1.读全文,将草船借箭这一事件分为几个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以学生自己分段、自列段意为主,不强求统一,但要注意纠错,激励学生创造。教师选取其一作为教例。)
2.借分段的机会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资料,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主角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透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六、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思考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思考,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明白这一切时,必须是——“自叹不如”。
七、深究“借”字,再塑诸葛亮形象。
八、听写字词,准备复述。
篇十三: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借助网络等信息手段,初步了解有关三国的知识(人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心中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乙方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在整个事件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弄清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讲读课文,因为它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所含概的知识面特别广,所涉及的人和事也很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文内的知识,而应跳出书本,采集各方面的信息来丰富学习内容。
三、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小学生具有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超文本结构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中自己阅读、思考、质疑达到获知、探索问题之目的。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探求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学习,思考质疑,运用多媒体引导创新。原来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式教学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全新形式。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操作过程是:辅以视听,创设氛围――网络支持,把握人物――动画演示,突破难关――图文呈现,巩固强化――网上冲浪,拓展视野。我采用这种多种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上的学生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主动探索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媒体设计:
整个这节课贯穿着网络的链接和搜索,以“蒙泰瑶光”编著软件和“powerpoint”为交互主线。其中“蒙泰瑶光”作为教师授课的引导工具,本节课中,我分别在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课后练习和拓展联系中运用它。“powerpoint”是我用于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时,提供参考网址时使用。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一次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探寻1700多年前那场智慧与胆略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
(二)进行新课(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1、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同时质疑。教师巡视指导。
2、各组选派代表运用各种手段交流(语言表达、电脑展示、学生表演、图片讲解等)汇报
教师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深度及广度。
汇报内容:A、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中哪些事例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2)知己知彼。
(3)熟通兵法。(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4)有预见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因神机妙算而成竹在胸的一段话读一读。
4、师生总结
(三)巩固练习(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1、电脑配图出示一个小故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让学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据你所知,还有哪些三国故事也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课堂延伸(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的《三国演义》的人物和事件,学生边浏览边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剪切编辑,溶入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篇小文章,相互交流。
七、练习设计
阅读分析:
八、教学过程流程图
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篇十四: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个性是透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资料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这天,老师和大家一齐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资料?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主角换位,比较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情绪会怎样?心理会怎样想的?
主角扮读。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样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这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但是不能让都督明白,他要是明白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