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之舟_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24-07-28 08:07 作者:枯树倚藤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标题:

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

《父爱之舟》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父爱之舟》是一篇表现父爱的回忆性散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如借梦境描写多个生活场景。全文以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本文把父爱与舟连接起来,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早期成长的承载作用。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以此为题,化抽象为具体。全文以“舟”为线索,父亲用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以“爱”为中心,七个场景按时间顺序依次出现,赞扬了父爱的无私、伟大,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基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表情达意的作用,并能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表现父母之爱的文章,学生读过许多,如何让司空见惯的主题成为有吸引力的学习内容?基于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把握,探究表现父爱的独特写法和独特价值,成为本课核心教学内容。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在阅读中感受“父母之爱”并不困难,在本学期第一单元第2课的《落花生》中,我们就认识了一位通过落花生告诉孩子人生哲理的父亲,可本文中提到的父爱年代比较久远,学生不知道在那个年代生活的艰难。而且,学生在探究“表现父母之爱的方法”上确实有难度,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发现选编理由,感受父爱独特的表达。

2.通过自读自悟,朗读想象,体会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3.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迁移阅读,进一步体会深切的父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体会表现父爱的句段和关键词,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体会父爱的深沉、无私和伟大。

难点:找出文中四处描写“舟”的段落,感受“父爱之舟”为题的深意,培养学生懂得父母的爱,并能爱自己父母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板块一:阅读小读者信件,激发探究欲望

回顾课文,从课文所写的场景及初步感受到的父亲形象。出示小读者写给编辑老师的一封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

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读了《父爱之舟》,我觉得其中的父亲很平常, 不如《落花生》里的父亲那么有学问,不如朱自清的《背影》那么有名。 可您为什么偏偏选了《父爱之舟》呢?它在表现父爱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您能告诉我吗?

一个五年级的小读者

【设计意图: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再次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为本课品读课文作铺垫;以阅读小读者的信引入新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板块二:闯关深度学习,探究选编理由

闯关一:讨论独特写法(借梦境写)

1.出示要求。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再小组讨论,小组合作讨论要点:

① 借梦境写有什么好处?如果去掉可以吗?

② 联系作者梦到的场景想一想画面。

③ 结合自己平时做梦形成的画面和经历说一说。

2.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

3.教师小结。(教师引导归纳:借梦境写;反复写小舟,多个场景描写)

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虽然已经过去六七十年了,但是少年时代发生的故事、场景仍旧频频潜人梦中,真的是魂牵梦萦啊。

课文一共有七个场景,这些场景从家中到旅店、到庙会、到求学报考途中,看似散乱无序,以梦的形式来回忆,就将它们自然无痕地串联起来了;因为梦境就是断断续续、恍恍惚惚、支离破碎的——作者借梦境来写,凸显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过渡启发:同学们很会读书,很快就发现了这个作品在表达父爱方面的独特之处。不过,我们如果就这样回复小读者,未免有些简单,估计很难说服他(她)。怎样答复说服力更强一些呢?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独特的写作方法,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课程标准对五年级的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要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感受文字蕴藏的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闯关二:提升探究成果(场景描写&细节描写)

1.出示要求。选择一个场景(“住旅店”“逛庙会”“凑学费”“缝棉被”等),想想作者是怎样表现父爱的。小组合作讨论要点:

①朗读场景,在脑海里形成画面;

②把自己当成父亲,想一想他当时的心情;

③比较阅读,发现共同的写作秘密。

2.小组发言。其他组员补充。

3.交流整合。

场景一:住旅店

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儿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

(1)“心疼极了”体现了什么?

(2)“父亲动心了”说明了什么?

(3)对比感受:我们只体会了父亲对孩子的爱。那么,这段文字里有没有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呢?

“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不肯再加钱换房子”表现出“我”对父亲艰难的体谅,也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场景二:逛庙会

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1)朗读场景、想象画面

(2)读完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

(3)小结:我们采用“朗读场景、想象画面”的学习方法,感受到了吃凉粽子的凄凉和吃豆腐脑的温情,好的场景描写令人身临其境。

场景三:凑学费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的身上。”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话。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2)你从哪个词读出来的?(凑、都、紧……学生言之有理都行)

重点赏析“凑”字。

课文中说我的学费是怎样“凑”来的?(粜稻、卖猪)

相机追问,既然是“凑”,这两样就可以了吗?何况是好几学期呢!(卖鸡卖鸭、把家里能卖的都买了、可能向亲戚借钱、家里面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父亲帮别人干体力活……)

(3)小结:一个小小的“凑”字,让我们读出那么多文字背后隐藏的故事。读书就应该这样,抓住关键句子和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感受文字蕴藏的丰富内涵。

场景四:缝棉被

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船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1)“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在我们印象中家里的针线活儿一般是谁干的?

(2)为什么本文中是父亲拿起了针线为孩子缝补棉被?

(3)小结:比较阅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发现朱自清和吴冠中都共同选择了父亲的“背影”来写父爱。不管是朱自清父亲那笨拙地翻过栏杆的背影,还是吴冠中笔下的“弯腰低头缝补棉被”这个背影,都是父亲留在自己心中最难忘的印象。(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

我们写父母的时候,也可以选择留在我们心中最难忘的场景,可以是当时的环境,也可以是父母留在我们心中的印象,比如母亲的手、父亲的眼神、父母低头的瞬间……好的场景描写,让这篇散文有了丰满的血肉,让父爱表达得更加具体生动。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通过自悟,小组交流,老师点拨,夯实阅读技能,体现了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策略。】

闯关三:激情升华主旨(感受“舟”之深意)

1.课文中几次写到姑爹的小船?请你找出来读一读。(四次)

2.“父爱之舟”中的“舟”指的是什么?(姑爹的小船)为什么课文不用“姑爹的小船”而要以“父爱之舟”为题呢?

3.因此,姑爹的小船——父爱之舟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那么( ),那么( ),那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填词,感受此处省略号的用途)

4.小船给了我这么多的感受,课文中提到“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你觉得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吗?为什么?

(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四处句子)

【设计意图:深化主题,再次感受父爱。在老师看似无意的引导中,解决文中引号的用法,同时,以首段尾段的朗读结束,感知首尾呼应的写法和体现教学过程的完整。】

板块三:品味生活情感,引向课后探究

1.联系生活实际,我们的父亲又是怎样疼爱自己的呢?请以“爸爸,我想对您说”大声表达出你对父亲的爱。

2.提供作业清单。

作业一: 代编辑老师给小读者回信,写清楚《父爱之舟》的选编理由。

作业二:自主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勾画出你最感动的句子,并写下你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父亲爱我,我爱父亲(心疼父亲),联系实际进行情感渲染,达到立德树人,感恩父母的目的。作业一,继续感受用行动表达的深沉父爱。作业二,拓展阅读,是对本课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的迁移和运用。】

板书设计: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精选2篇)

《父爱之舟》的教学反思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日月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航天飞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更新于:1个月前

文章评论

全部评论

图文推荐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