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合集四篇)

日期:2024-08-27 08:22 作者:良夜未凉

【学习】

学习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1

******的《谈治国理政》,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瞻前顾后、继往开来,旨在开辟当代中国治国理政崭新局面的著作。

阅读这部著作,可以有远近两个方面的重要收获。就近处看,这是一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新常态最系统、最宏富的著作。全书十八个部分,涉及到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事事物物,论述切近经验,论旨高屋建瓴。让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何谓中特色的社会主义,何以实现中国梦,怎么深化改革,如何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以及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生态文明,有效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祖国统一,推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谋求周边外交和谐、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并且对人们理解执政党的群众路线、提高执政党执政水平、以及反腐倡廉建设,极有助益。

从远处看,这是一部言近旨远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不单对人们理解当代中国的大政方针、重大举措具有重要指引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它对人们站在百年历史的高度,审视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从独立向富强发展、从富强向文明跃升的历史进程,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百年中国的历史进程,艰难曲折、蜿蜒向前。正如******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相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与屈辱的近代历史中,一直努力奋进,从来不曾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而历经改革开放的艰辛探索,中华民族摸索出了一条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从而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正是在中华民族这一历史飞跃中,展现出从独立富强向民主文明跃迁的亮丽景观。

诚然,这一伟大的变迁,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政治保障。除开这一政治保障机制,中华民族顽强追求现代目标、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尽力建构现代国家,也为世人所称道。在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孙中山、***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的目标,挣脱了列强瓜分和奴役中国的悲壮命运。邓小平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了民族富强的道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向富裕先进的跃升。这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地缘广袤、历史悠久、文化辉煌的大国,呈现给世人的壮观历史场景。

现代国家的独立富强,是国家足以完整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条件。一个积弱积贫的国度,是不足以在现代国际体系中获得平等的国家地位的。但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并不见得就是获得人们尊重的大国强国。因为,一个现代国家的民主文明程度,构成为一个国家在现代国际体系中赢得世人尊重的决定性理由。中国的经济实力,无疑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尽管国家的富强之路前路漫漫,但富强之途,已经鲜明呈现。国家发展的重大任务,已经落到创新现代文明,为现代文明有所贡献上面。正是对这一任务的阐释,构成******铺展中国历史百年画卷的醒目笔触。

追忆中国艰难困苦的漫长历史,是习***刻画中国梦的历史出发点。这当然不是中华民族要嫉恨什么的表现,而是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经验的珍视。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期领先世界。从发展的波峰跌入波谷,中华民族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但民族脊梁的挺立,使中华民族终于在自己的艰苦奋斗中走出了一条重新崛起之路,给世人展示了一条古老民族复兴的独特魅力。而中华民族发展的远大前程,业已呈现出中国梦的强大感召力。

中国梦,是习***鼓舞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正在呈现它丰富的内涵,展示它引领中国发展的能量。中国梦,是现代梦、富强梦、民主梦、文明梦。在这一有力号召和有效整合国家与国际正能量的命题中,正正显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生机、厚德载物的德性精神和温润敦厚的人类情怀。由此向人们表明,一种旨在落定在现代平台上的中华文明,已然浮现。

百年中国,方始复兴。这是人民的成就、人民的复兴、人民的胜利。在中国的不断崛起和持续发展中,人民既是牵引历史潮流的动力,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引擎,更是引导国家规范发展的强大推力。人民是国家权力的赋权者、也是规范国家权力的行动者、更是国家发展的受益者。这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根本的政治原则。习***强调的权为民所赋,从根本上凸显了现代国家的人民主权原则。这条原则,体现为***长期坚持的群众路线。只不过,群众路线在现代中国走上治理现代化道路的时候,已经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那就是执政党务必确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务必认识清楚,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现代建国必须坚守的基本政治准则,这也是***作为执政党理解治国理政重大问题的核心命题。这无疑表明,习***对现代政治具有十分精准的理解、把握与阐释。

在人民主权原则之下,一切现代政治与现代国家的建构理念渐次浮现:国家必须以人民主权原则为指引,建构依法治国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如果说现代国家的治理体系,在体系结构的经济层面上必须是开放的经济体系、能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都用好,从而将国家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功能各得其宜地加以发挥的话,那么,在国家权力的行使上,则必须落定在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平台上。这既是所有现代国家的基本经验,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更是百年中国努力复兴的宝贵经验。展现现代国家的中国轮廓,正是习***这部著作的核心论旨。

习***对法治中国的论述,完全切中治国理政的现代首要原则。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首要原则,就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依宪治国,说的是权为民所赋依宪执政,说的是权为民所用。两者落定的是国家权力的****与功用问题。而这两个问题,恰恰是划分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界限的分水岭。依宪治国,不是一种政治地治国的状态,即不是一种按照政党、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意志治国的状态,而是按照宪法的规定法治地治国的情形。这就让中国免除了千年人治的窘迫,走上了现代法治的轨道。习***为此刻画了三条重要线索:一是高度肯定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中心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二是宪法的生命,在于贯穿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三是要将治国理政落实为依法治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这就为中国完全坐实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平台上,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围绕这一目标,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真正促使中国作别人治传统,步入法治轨道,建成现代国家。

学习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2

《***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完善发展的基本脉络,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全面系统学习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最权威教材。这对于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面对新冠肺炎对经济社会与人民生活带来的新影响、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权”“霸权”主义“新冷战”思维的新侵扰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挑战,坚定不移地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提供了思想之旗、精神之魂、航向之舵、前行之力。近期,我结合工作职责,重点研读了其中第九部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八篇文章。下面,围绕对现代经济体系的认识和XX工作如何保驾护航,谈点粗浅的学习体会,主要体现在“三个进一步深化”。

一、进一步深化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的认识。******在主持十九届***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这是对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定位和价值定位。通过研读第三卷,我感到,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主动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穿其中,一是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二是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三是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四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五是要始终牢记绿色发展,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最终是为实现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理念及推进,建设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不断提质增效升级。

二、进一步深化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途径的认识。******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我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以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找准着力点。其一,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消费升级已经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新动能。要不断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以多样化、高质量的供给满足人民的需要,通过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夯实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其二,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保证经济体系的顺畅运转。空间布局影响经济体系整体效能的发挥,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部门间、区域间协调,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加强区域优势互补。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在协调中拓展发展空间,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其三,切实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有国际视野,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进一步深化XX工作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应有作用的认识。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中,XX要依法忠诚履行职责,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既做好“卫士”,又当好“谋士”,充分发挥XX对经济社会发展运行的“探照灯”作用。我感到,XX工作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着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科学谋划实施XX项目,充分发挥XX监督在推动党委、政府重点工作落实、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二是要着力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XX工作必须聚焦这一硬任务,坚决助力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三是要着力促进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字方针”、经济工作“六稳”要求,聚焦中心,突出重点,找准XX切入点,助力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主要着眼“稳就业”,结合“三促进”专项XX,开展重大投资项目落地、就业优先政策落实、“放管服”改革举措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落实等情况专项XX调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在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XX和竣工项目的财务决算XX,促进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四是要着力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紧紧围绕有关民生重大决策和全市年度民生实事,安排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XX。五是要着力促进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紧紧围绕促进积极的财政政策贯彻落实和财政资金提质增效,持续加大对公共资金分配使用情况的XX力度。要切实把促进政府节省开支,作为XX监督的重点,促进严格预算约束、严肃财经纪律,推动把钱用在刀刃上,实现政府过紧日子,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通过找准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切入点,更加有效履行XX监督职责,为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做出新贡献。

学习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3

民生系着民心,是党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是最大的政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系列重要论述。

《***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系统收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思考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与时俱进,有力指引全党全国在新时代谱写民生事业发展新篇章。

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新理论成果

通读《***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精神与要求贯穿全书。书中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有关论述,升华了对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认识。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初心使命的根本体现。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多次指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明确要求。

《***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的***有关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方向是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价值取向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指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民生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执政的重心和根基所在。

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指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实有力证明,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幸福美好的生活。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补齐短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性指标,只有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不断补短板、强弱项,才能确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让人民群众的民生愿景成为幸福实景。

《***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出版发行,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国际社会更好了解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图为2020年7月3日,浙江省瑞安市新华书城,市民在《***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专柜前专心阅读。中新社发 孙凛/摄

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指引

******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系统指明了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原则、目标方向和方式方法,为做好各项民生工作提供了“金钥匙”。

坚持党对民生工作的领导,更好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明确指出,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二者不可偏废。如果脱离了经济发展单纯讲保障和改善民生,那就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如果离开保障和改善民生谈发展,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

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贯彻“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原则思路。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立足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守住民生底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水平,把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抓紧完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备制度。

坚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始终树牢正确的政绩观。

民生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立足实际,出实策、办实事、求实效。******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努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图为2020年2月4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民在一家大型超市内挑选蔬菜。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切实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履职尽责

民政工作保障最困难、最需要帮助和关爱的特殊群体,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最直接的社会服务,肩负着民生工作中补短板、强底板的重担。

******高度重视民政工作,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

聚焦脱贫攻坚,坚决兜牢防范致贫返贫底线。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民政工作在脱贫攻坚大局中发挥着兜底保障作用。

聚焦特殊群体,全方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低收入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生活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留守老人和儿童、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是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倍加关注的重点群体。

聚焦群众关切,着力提升民生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需求日益得到满足的同时,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民生需求不断增长,必须顺应这一趋势,不断提高相关民生服务水平。

学习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4

三年前,我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现场聆听了******所作的报告。结合这三年来走过的路,系统深入地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实践历程和心路历程相互交织,由衷地感到,正是由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正是由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路,我们才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新境界。

结合对******关于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重要论述的学习,聚焦县乡村在“十四五”期间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论述,可归纳为四条: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二是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三是注重分类施策,“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四是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坚决防范各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县乡村在建设发展中创造了“苏南模式”等先进经验,在开启现代化新征程中也应当积极探索、走在前列。

对县城来说,关键要做好“融、转、补、防”四篇文章。“融”,就是深度融入都市圈和城市群,努力与中心城市形成“同城效应”。“转”,就是深入推进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努力在产业链集群发展中“精准卡位”。“补”,就是加快补齐县城公共服务等功能短板,努力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有的还要满足吸引国际人才的需要。“防”,就是切实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努力增强发展的韧劲和抗风险能力。

现代化的江苏乡村应当是面向未来百年的乡村,是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融为一体的乡村,既有传统的自然生态之美、又有现代文明之美,既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美好家园,也是人才集聚的创新创业乐园。

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推进乡村和城市群的融合发展,实现城乡要素循环流动;要分类精准施策,推动乡村各展所长、特色发展;要增强内生动力,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载体平台的建设,大力促进创新创业,把乡村的美好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更新于:2个月前
2

文章评论

评论问答

图文推荐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