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本_致谐共生

日期:2021-05-07 02:29 作者:金欣婷

美的真谛就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身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

和字的理念宽广深刻,在《辞源》中和就有调、顺、合等多种释义。早在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著名命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字的意义也更为具体细化,和就是太极图的圆圈,是维系阴阳鱼对立统一的矛盾合体。

谐由言与皆组成,意为大家同时开口说话,东汉的许慎在《说文》中说:谐,恰也。从言,皆声。

和谐一词最早出现于《诗周南关雎》中,郑玄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和与谐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新词组。在历史奔腾的长河中,和谐的意义囊括了世间万物,正如题记中冰心所说的那样,和谐体现在人、物、环境中,是无机世界与有机世界的融合统一。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以和为本,致谐共生。《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贵在和小到邻里亲朋,大到异国邦交,和谐都是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基石和描绘美好蓝图的神奇画笔,这样的和谐不是要求人人思想统一,事事千篇一律,而是在不同文化熏陶下对外来相对事物的包容和理解。中华文化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前提和核心就是和,和操纵万物;而谐是和思想的终极目标,是理想的人人关系;和谐的人人关系才会构筑一个和谐的大同社会,和谐的大同社会才能引领一个国家的美好未来。孟夫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强调了和谐的社会关系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世界的美,就体现在人人和谐上。所以与人交要以和为本,力求和睦共处,求同存异,才会致谐共生,共建友好温馨的社会环境。

美学中的和谐,以和为本,致谐共生。和一字是从古代乐器及其演奏的音乐中发源的。中国古人通过音乐提出和的理念,而音乐又源于天地自然之和。《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抚琴女弹奏琵琶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展示了各种音符之间的和谐性。虽然是不同的旋律和基调,然而结合在一起时却迸发出强烈适宜的音乐美感,毫不突兀,反而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爆发力,令人拍手叫绝。这就是由和致谐。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中就有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由此可见,在建筑学方面和谐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中国的建筑无论是豪华雄伟的宫殿,还是简朴至约的茅草屋,都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致力于构建出一幅完美的画卷。美学中的和谐,以和为本,强调各部分的协调一致;致谐共生,将每个独立的个体完美地融合于它画面质感的整体中,犹如把璀璨的宝石嵌入华贵的皇冠中,使其恰到好处,浑然天成,共生共衍。

人地和谐,更要以和为本,致谐共生。三毛说:世间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品味出它的和谐。世间万物共生共存,无机世界与有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于是和谐在这种人地关系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随着科技的进步,环境问题却频频爆发,似乎飞速的发展带来的是地球的不堪重负。就此情况,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载体,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的关系时,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近日竣工的世界大桥港珠澳大桥中便体现了人地和谐这一理念,工程师们舍近求远只为保护海里的白海豚,维护它们的家园安宁。超级工程与中华白海豚相互守望,是人与自然和谐美丽的画卷。所以人与自然之间要以和为本,共存共在;致谢共生,互融互利。

和谐不是一把丈量尺规制万物,它是大局的指挥者,是纵古流长的纽带,维系万物的平衡,使其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和谐不是抽象的形容词,它存在于每人生活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次呼吸。人人关系的和谐,铸就社会环境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描绘国家美好的画卷;人人关系的和谐,派生出物物关系的和谐,物物关系的和谐,推动了人与自然的共生的温馨画面。《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以和为本,悦纳他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致谐共生!

更新于:2021-05-07 02:29
2

文章评论

评论问答

图文推荐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