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与“向内”

日期:2024-04-19 08:40

“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 —— 《庄子?外篇?骈拇》

我是这样理解的,在庄子看来,所谓“聪明”,并非在于了解别人,而在于认识自己。也就是说,“知己”比“知彼”更重要。个人觉得,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应该这样。

若以“彼”为重,即以别人为中心,而忽略了自己的具体情况,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忽略了自己的实际需要,这是一种 “向外”思维。若总是以这种“向外”思维考虑和处理问题,往往只会跟着别人的视线转移,随着别人的行为起舞,彻底失去了自我。生活中,人们常说的“这个人没有什么主见”,大概就是说这一种吧。

明明你只喜欢旅行结婚,但因为亲戚朋友同事都大排筵席,你也就硬着头皮摆他个十几二十桌;明明你倾向于丁克的生活方式,只因社会主流仍然认为传宗接代是一种天经地义,为了不背负骂名,你也就只好委屈自己;明明你感到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是一种享受,却因为害怕别人说你缺乏活力,硬要去凑热闹频繁参加聚会而疲于奔命;别人穿旗袍,你也穿旗袍,而不考虑自己是肥是瘦;别人用LV,你也买LV,而妄顾自己一个月的收入也买不起一个LV;别人买小车,你也要拥有一辆,而实际上你只是偶尔需要用车,租车比买车更实惠 …… 等等不一而足。

有了这种“闻彼见彼”的心态,要么小心翼翼与别人看齐,以免有违“普世”习俗;要么事事争强好胜与别人攀比,还以为是“与时俱进”。其实都只不过是为了媚俗而抛弃了自我,为了别人的看法而放弃了自己的话语权。到头来一个字:累!

而在夜深人静之时,对于上述的种种,你也有可能幡然醒悟。困扰中,压力如无边的漆黑,潮水般向你涌来,令你苦不堪言又无可奈何。

当然,如果你的确喜欢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并从中获得一种愉悦,你也不妨大方地晒出来;如果你很享受炫耀的那份快感,你也不必遮遮掩掩或忸怩作态;如果你崇尚奢华,你就尽情地挥洒,只要你确定无后顾之忧即可;如果你只喜欢看通俗电视剧集,就不要因为怕别人说你“low”,而去看那些对于你来说味同嚼蜡、甚至头晕目眩的哲学书籍……我想,没有人有权责备你,因为你的分享和炫耀,你的奢华与洒脱,以及你对下里巴人的情有独钟……如此等等,所有的这些,都跟道德无关,更不涉及法纪。

人们常以欣赏的口吻说某某是个“性情中人”。当然,我们并不为了别人的赞赏,只为自己自在一些、舒服一点,活出真我。我们既没有必要想着“别人那样,我也那样”,或者刻意地认为“别人行,我为什么不行”;也没有必要故作清高,自命不凡,时常摆出一副遗世独立的姿态——那也许不过是顾影自怜而已。总而言之,无需为了别人的眼光和掌声而委屈自己。你原来是怎样,你就怎样。

也就是说,遵从内心,量力而为,随遇而安。

诚然,“坚守自己”,应以不损害他人的尊严和利益为前提,以适当的社交言行举止为规范。但我们每每把“他人的尊严和利益”与“他人看法”混为一谈。

在社会活动中,有时候别人的“不开心”、“感受不好”,仅仅是因为你的看法与他们不同,又或者仅仅因为你自己个人行为方式与他们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而已,而实质上丝毫没有损害他们的个人尊严和切身利益。如果别人仅仅因为你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方式显得与他们有点“格格不入”而不理解、歧视、甚至心生怨恨而责备你,这是毫无道理的。对此,你不必理会。

至于何为适当的社交言谈举止,也许会有不少争论,见仁见智吧。我觉得大概可以视相处或交往的对象与你的关系及其个性特点而定。或谨慎、含蓄地表达异见;或婉转地表示否定和拒绝;必要时还可以微笑地保持沉默。当然,对于一些挚友或诤友,你甚至可以坦诚相向,直陈己见。

我认为,就个人生活的行为处事方式而言,既要考虑他人,更要考虑自己,在不影响、不损害他人尊严和切身实际利益的前提下,以适当的约定俗成的社交言行举止为规范,凡事随心、随力、随缘。

跳出“闻彼见彼”的樊篱,飞翔于“自闻自见”的天地,于人于己,利多弊少,对别人多了宽容,对自己少了苛刻。唯其如此,方可身处于红尘,逍遥于世外。

(2018-01)

(文/贤愚一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