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踞北镇的闾山
人们都熟悉中国的“五岳”,然而还有称为”五镇”的名山却鲜为人知。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五岳”、“五镇”之说。《周礼》中已记载:五镇为东镇青州沂山、西镇雍州吴山、中镇冀州霍山、南镇扬州会稽山和北镇幽州闾山。传说这五镇还是舜即位时所封,寓意为一山威镇一州,以求长治久安。
北镇闾山位于辽宁省北镇县的辽河平原的西部,从京沈铁路乘火车在沟帮子站下车,距间山仅30公里。从沈阳、锦州乘坐汽车也可直达间山脚下闾山方圆600多平方公里,自古以来以雄峻多姿、风景优美著称,与长白山、千山合称东北三大名山古书上曾称誊“辽境内,山以医巫闾为灵秀之最,而千山次之,最东则为东山。”闾山的别称很多,如于微闾山、扶犁山、无虑山,无闾山、医无虑山、医无闾山、义巫闾山、医毋闾山等等,都是东胡族语的音译,意为“大山”。因闾山有六道山岭,所以又称为“六山”。
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东巡名山大川。听说闾山山水奇秀,很想一游,无奈远在北方,道路难行,只好责令一名方士用“赶山鞭”将闾山赶到南方来。这个方士来到闾山脚下,左一鞭,右一鞭,打了三天三夜,闾山遍体鳞伤,血痕累累,但仅把山尾13座小峰挪动了一小段路程,而大山却纹丝不功。这13座小峰就是闾山西南的十三山。如今闾山上下沟壑纵横,每逢深秋季节,满山的红叶夹在苍松翠柏之中,如同当年鞭打的条条血痕。有古诗记载了这个传说:”幽州北镇高且雄,倚天万仞幡天东;祖龙力驱不肯去,至今鞭血余殷红。”
历代帝王听说秦始皇赶山失败,闾山仍威武不屈地镇守北方,对此特别崇敬。唐玄宗封闾山为广宁公,金世宗封其为广宁王,明太祖诏定为医巫闾山之神。从北魏起,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朝廷,每逢大典都要由皇帝亲自或委派官员前来祭山,因此满山上下留有很多古迹。
闾山绝顶大望海峰,海拔867米,上有望海堂遗迹,是辽太租的王太子耶律倍的读书处。从现存的柱石、砖瓦来看,当年建筑规模宏大,山峰四周都修有瞭望台。辽太子耶律倍在此隐居,曾“贮书万卷,歌啸其中”。在此居高临下,极目四望,千峰万壑,尽在眼底。倘若晴日,可远眺渤海。在其东南山中的双泉寺旁,有一“笔头峰”,如笔尖直插云霄。山崖旁的石洞,传说是耶律倍的藏书洞。双泉寺以南的“龙岗”,有辽代皇帝、皇族的陵墓群,保留有很多珍贵的辽代之物。因此,辽代把闾山看作皇族的发祥之地。清朝有五代皇帝先后来此游山,康熙、乾隆、道光都留下不少题刻。
闾山的奇峰怪石比比皆是。人们依照山石形状,取名为鹰嘴、鹅头、骆驼、卧狮、宝马、虎头、凤尾……等等,维妙维肖,形状逼真。登山途中的南天门,有两大石壁对峙而立,如同一扇天造地设的大门。“门”宽仅供行人通行,为闾山一大胜景。两壁上摩崖石刻很多,“北镇名山”四个大字雄浑有力,最为醒目。著名的隐道谷是一块罕见的巨岩,斜覆如“石棚”,棚檐下的谷宽10米,长40多米,可容五、六百人。石壁上有两个深不见底的洞穴,投石而下,只闻砰然有声,余音不绝。最为险峻的山景要数白云关。明代长城曾依闾山山脊而筑,白云关则是长城的一座瞭望台,屹立在四壁如削的山头,以前登白云关,要攀软梯而上,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闾山上下又有清泉溪涧点缀,增添了清秀动人的水景。在道隐谷大石棚中,有一股泉水滴流而下。如到夏季雨水增多,滴泉则成白玉珠帘的流瀑,凌空而落。一到冬季则成道道冰柱,晶莹通透。泉水之下有一石刻的“圣水盆”,泉水滴入,溅波跃珠,十分好看。乾隆皇帝到此悦心大开,题写了“圣水盆”三字和七绝一首,连同《大阁八景五言三十韵》都刻于石壁之上。一旁还有道光皇帝《观音阁歌》的刻石。这股请泉顺流而下,汇集众多的溪涧,盘旋曲折在幽谷之中,一直流到近山麓的圣水桥。桥下是石壁陡坡,层层叠叠的瀑布跌水,又成为一著名的水景。
闾山自古有名,各代均有寺庙建成。其中大观音阁建在道隐谷之上,始建于辽代,历史悠久。附近的风景点甚多,成为闾山上主要游览区。玉泉寺建于明代,坐落在山幽林郁的深处,周围群山上苍松翠柏,林中鸟语蝉鸣,一片“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恬静景象。玉泉寺西部的山沟中还有三清道观一座,有下、中、上三院,三院之间都有崎岖山道相连,上院旁的陡壁上有18个石磴,直达吕祖洞,传说吕洞宾曾住此洞。登此洞需手脚并用,紧贴石壁攀援而上,下洞则更为艰难了。据统计全山曾建寺庙庵观46处,真是“天下名山僧占多”。
闾山上树木葱茏,尤其是苍松古柏,姿态各异,倔强地生长于高峰绝壁之间。春夏季节,万绿丛中山花烂漫,秋季来临,黄花红叶点缀于枫林白桦之中。若到冬季,则雪花飘舞,群山如披银甲白盔,一片北国冰天雪地的风光。如此名山,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诵吟,清康熙皇帝也有一诗赞道:“名山插霄汉,朵朵青芙蓉。连亘数十里,隐现千百重。迢遥不可极,黛色堆奇峰。窈窕复岝崿,郁郁多苍松。中有桃花洞,杳霞常云封。万古镇幽州,秩祀同岱宗。盼望生引颈,赡顾停六龙。何时一登览,荡涤疏心胸。”
更新于:2021-05-16 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