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刚内柔的虾蟹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种类繁多,分布极广。在已知的一百多万种动物中,节肢动物几乎占85%。这里介绍的,是节肢动物门中的甲壳纲。它也是一个庞大的动物类群,共有3万种以上,前面提到的虾、蟹、磷虾、糠虾等都可属于甲壳类。甲壳类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它们一般用鳃呼吸,头部有两对触角,身体上有三对附肢,而且附肢基本上是双肢型的;它们的外骨骼含有较多的石灰质,使外壳坚硬似甲,所以动物学上称这类动物为甲壳类。甲壳类有营浮游生活的种类,如挠虾蛄常常在海洋底层游泳或爬行,因而我们把它列入底栖动物类群。
低等甲壳动物在发育过程中经过一个或者两个幼虫阶段,然后变为成体。而高等种类往往需要经过无节幼虫、腺介幼虫、前?状幼虫、?状幼虫、大眼幼虫、糠虾期等幼虫阶段,才最后变为成体。它们在发育过程中还要不断蜕皮,成体也不例外。需要指出的是,它们的幼虫阶段都进行浮游生活,且有昼夜垂直移动和趋光活动等习性。
在生活方式上,有的甲壳类喜欢固着于岸边或海底的岩石或其他水下物体上,如藤壶、龟足、名荷儿等。少数种类居住于洞穴之内,钻蚀水下木质建筑,如蛀木水虱和团水虱等。多数种类则在海底游泳或爬行。下面我们着重介绍虾类、蟹类以及虾蛄类。
虾类属于节肢动物甲壳纲的十足目,大多数海产。我国沿海虾类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黄海有54种,东海有96种,南海有250种以上。产量最大的虾类是毛虾,其次是对虾(包括中国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此外,黄海、渤海产的脊尾白虾和鹰爪虾,南海产的新对虾、仿对虾、鹰爪虾以及龙虾等都是重要的经济虾类。
我国最著名的虾类,应该说是非中国对虾莫属了。它是黄海和渤海的特产,过去在我国北方海区作为海洋渔业捕捞的主要品种之一。以往在市场上习惯以成对交易,因此被称为对虾。对虾的寿命短,生长繁殖迅速,营养价值很高,含蛋白质20%左右,且体长肉多,在国际市场上非常畅销,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水产品。我国历史上产量最高的年份曾达到2~3万吨。
对虾体侧扁细长,体外被几丁质的骨骼,表面光滑。雄性个体较小,体长为13~17厘米,体重30~40克。最大个体可达26厘米,重150克。雌性个体较大,体长18~23厘米,重50~75克。最大个体可超过30厘米,重约200克。雄虾体色灰黄,雌虾呈淡青蓝色。对虾全身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头部5节,胸部8节,相互愈合成头胸部。腹部共有7节,附肢8对,适于游泳。在头胸部基部附近具有鳃,用以呼吸。第六节附肢特化成羽状,与尾节合成尾扇,具强有力的拨水和跳跃能力。对虾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10~29℃,最适温度为15~25℃,当冬季来临,海水温度降至10℃以下时,对虾游到温暖的深水中越冬。对虾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极强,可以在不同含盐量的水中安然无恙地存活。它们害怕强光,喜欢弱光,并有昼夜垂直移动的现象,白天潜伏于海底2~10厘米深的泥沙里,仅露出一对大眼和触角,不大动弹。夜间则频频活动,四处觅食。海底栖居的多毛类、小型贝类、蛇尾类、甲壳类、海参、小鱼及动物尸体等,是对虾可口的饵料。
对虾的一生要经过卵、无节幼体、前期?状幼体、糠虾幼体等阶段,之后变为真正的成体--对虾,其间要蜕皮数十次。幼虾时期摄食浮游生物,而当长至3厘米时再转为底栖生物食性,直到生命的终结为止。
为了获得充裕的食物,寻找合适的温度条件以及繁衍后代,对虾的生活史要经过索饵洄游、越冬洄游和产卵洄游。索饵洄游一般在8~9月份开始,陆续到达深水海域。这一时期对虾生长迅速,到11月体长、体重基本达到最大值,成为秋汛捕虾的黄金季节。越冬洄游从11月份开始,虾群汇合南下,12月抵达越冬场所,然后分散越冬。产卵洄游则于3月份水温逐步上升,对虾卵巢渐渐成熟时进行。此时虾群离开越冬场由南向北,到达产卵场,于5月上旬至6月广旬纷纷产卵,产卵高峰期一般为5月的中上旬。
与中国对虾相反,龙虾则生活在温暖的海洋中,分布于我国的东海和南海,学名中国龙虾。龙虾体长一般为20~40厘米,体重1~2公斤,其个体之大,被称为“虾中之王”。它们身体暗褐紫色,头胸部粗大,略呈圆筒状,腹部转小,背腹稍扁,而尾部常曲折于腹面。尤其明显的是,龙虾的触角极长,爬行时触角伸展自如,很是雄伟壮观。平时生活在水深十几米或几十米的海区,不善于游泳,行动缓慢,不可一世。白天往往潜伏于海底岩礁的缝隙中或海藻和珊瑚丛中,晚上则倾巢出动觅食小鱼、贝类、藻类和甲壳类等,摄食方式凶猛无比。
中国龙虾一年四季都可捕获,其体大肉肥,鲜美可口,成为佐餐佳肴。如果将龙虾饲养在水族箱中,它还是绝妙的观赏动物呢!
虾类固然诱人,蟹类实际上也并不逊色。这是因为蟹类在海洋甲壳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蟹类属于节肢动物的甲壳纲十足目的爬行亚目。我国蟹类共有600多种,其中可供食用的蟹类在20种以上,有的种类如三疣梭子蟹、远疣梭子蟹、锯缘青蟹、日本鲟等,数量特别大,成为主要的捕捞对象。黄海和东海北部,
三疣梭子蟹最高年产量甚至超过一万吨。其资源量之大,令人瞠目。
蟹类中的三疣梭子蟹产量相对较高。三疣梭子蟹头胸甲菱形,前侧沿各有9个锯齿,最后1齿分别位于身体中间两侧,特别长大并向左右突出,因而使体形呈梭子状。与其他蟹种一样,三疣梭子蟹的一对螯足十分强大,末端钳子状,作为防御敌害侵袭及捕取猎物的主要武器。位于身体后方的第5枚胸肢是游泳足,起着桨和舵的作用,能够在水中活泼地游泳。
三疣梭子蟹体色青绿,分布于我国沿海底部,常生活于浅海港湾江河的入海口一带,冬季移居于较深的海域越冬。每年的春夏季节成群结队来到河口近岸处产卵,形成各地的渔汛。生殖结束后,受精卵孵化为幼体,经过?状幼体、大眼幼体、仔蟹三个阶段的变态发育,便成为与母体类似的幼蟹。从幼蟹到成蟹,要经过许多次的脱壳,每脱壳一次,身体就长大一些,相似于陆生爬行动物的蛇类。
三疣梭子蟹也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它们善于游泳又会挖掘泥沙,平时潜伏在岩石和海藻之间。浮游生物和小鱼小虾是三疣梭子蟹的主要食物,但它们最爱吃各种动物的尸体。
比起虾、蟹来,甲壳纲口足目的虾蛄类就显得无足轻重了。然而,在海洋生物资源日益衰退的今天,能捕获一定数量的虾蛄,也是渔民们求之不得的了。
虾蛄躯体平扁,头胸甲短小,后面的4个胸节暴露在外,能自由曲折;眼一对,着生在眼柄上。与虾蟹相反,虾蛄的8对胸足中,前5对是颚足,后3对是步足;第二对颚足强大,很像陆生昆虫螳螂的臂膀,是捕食和御敌的利器;腹足长大,有双肢型的5对腹肢,具游泳和呼吸功能;尾肢与尾节合成强大的尾扇。
虾蛄同样是昼伏夜出的甲壳类动物,白天潜伏在浅海泥沙质的底部和珊瑚礁中,夜里出来觅食各种小型生物。我国各海区近岸带均有虾蛄分布,最为常见的种类为口虾蛄,体长一般10~15厘米,以渤海产量为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