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海关
海关作为对进出国境的人员和货物监督管理的国家行政机关,是伴随着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行限制而产生的。
我国海关的产生,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文献上看,我国海关的起源可以远溯到约三千年前的西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古籍中已有许多关于“关”和“关市之征”的记录。“关市之征”,就是国家规定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和国内的“市”,要进行检查和征收赋税。但同时也重视政治上的“守关”,并且有了执掌关市的专门机构和人员。
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这时诸侯国国界消失,有些关撤销或成为内地关,但陆地边境的关仍然存在。秦朝一些边防城镇的郡守和边关的关都尉,负有军事防卫和管理贸易的双重职能。汉王朝国内不设关禁。商货通行无阻,但为防止匈奴入侵,严禁铜铁兵器出关,对商人和使节所带货物,均不征税。当时甘肃的玉门关、阳关都是著名的边关。
唐代开始,在沿海口岸设市舶使(司),以监管海上进出口货物和船舶,征收关税。唐朝内地同时设有26处关,并建立了陆关管理制度但对陆关的绢马和茶马贸易均不征税,只是严禁兵器出关。宋、元、明各朝代均沿袭了唐代的市舶使制度,建立提举市舶司,除征收关税外,还直接管理对外贸易,其职能比较广泛。元代制定的《市舶抽分则例》,可以说是我国最早较完备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市舶使(司)已具有近代海关的特征。
清初实行海禁,三十年间片帆不准入海,违者处死。康熙22年(1683年)海禁开放,虽设立了海关,但对海外贸易和国际交往加以限制,实行闭关政策。
1685年(清康熙24年),清政府在广州、漳州(厦门)、宁波、江南(上海)四处设立海关,正式称为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海关”之称,从此开始。但从制度上看,它是市舶制度的继续,也是清初在内地所设“户关”、“工关”的发展、从此,我国古代海关的职能才逐步完善起来。
更新于:2021-06-29 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