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军机处
北京故宫,在隆宗门内高大宫墙的下面,有几间低矮而普通的瓦房,原是清代权势煊赫的全国政治中枢--军机处的所在地。
军机处是封建专制皇权步步加强的产物。谈起它,首先使人想到我国古代的宰相和内阁制度。
宰相的设置,始于春秋、战国年代。秦汉仍沿袭此制。宰相上对皇帝负责,下为“百官之长”,权力相当之大。不过历代宰相的职权范围和对他们的具体称谓,是不同的。君权、相权间也屡有权势之争,总的趋势是君权日张,相权日消。朱元境建立明朝后,开始还用宰相辅佐,但他权势欲重,猜忌心强,废除了历史上沿用了一千八九百年的宰相制度。只挑选些有才学的官员到内廷办事,称“殿阁大学士”。朱元璋死后,“内阁”成了正式的政府机构,大学十也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不过“内阁”的地位比往日的年相终究逊色一筹,宰相有定员定制,是法定最高政务长官,统管六部;内阁则无定员定制,是皇帝的“顾问”和“助手”,不统领六部,职权大小随皇帝的意见而定。内阁代替宰相,标志专制主义皇权进一步强化。
清王朝一切制度大体沿袭明代而又有所变动,内阁在名义上仍是最高政治机构,大学士的地位很高,为正一品,但实权都远不如明代了。顺治时,由皇帝指派亲王、八旗旗主等满族组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重大机密事务,权力远在内阁之上。康熙时,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分散了皇权,成员又都是贵胄世爵,不谙政事,便刻意削弱它的职权,这时,随着全国统一局面的形成,最高统治集团内的权力角逐,日渐激化,康熙末年更爆发了一场争夺王位的大搏斗。到了雍正帝执政的时候,为了巩固统治,便进一步扩大和强化皇权。
这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军报紧急频繁,必须迅速而缜密地处理。可是,内阁距宫禁太远,往来不便;那里耳目又多,易于泄密,因此雍正八年(1730年)便在宫内隆宗门附近建板屋数间,称军需房,办理机密事务,后来又改名为军机房、军机处。西北用兵告毕,军机处并未裁撤,因为它已成了专制君主的得力工具,职权反而大大扩充,乾隆上台后同样主张:“权衡悉由朕亲裁”,并把军机处的板屋,改成今日大家所见的砖瓦房。嘉庆时,更是称颂;“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故而有助于君主专权的军机处。便绵延而下,存在了一百八十年,直到辛亥***前夕,才为“皇族内阁”所取代。
军机处是个很特殊的,“一不四无”的政权机构。它不是法定的、独立的政府衙门,而直接附属于皇帝之手。它无官署(只有值班办事的地方,称“值庐”,隆宗门内的瓦房便是),无定员、无长官、无属吏。人员由皇帝自己从亲王重臣中拣选,均是兼职,按资历地位分别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等。军机大臣俗称为“领班”或“首枢”。始初,每日只有“领班”见皇帝,后来傅恒为领班,担心皇帝说他“专擅”,乞命由“独见”改为军机诸大臣“同见”。自此成为惯例。军机大臣一般是六七十岁的人,更有年逾八旬的,因此另外挑选“人品端方、年富力强、字画端楷”的官员充任“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主要是草拟谕旨和缮录文稿。
军机处的职掌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概括成八个字:总记机要,承旨出政。从中央内阁、六部、卿寺、到地方各省、驻边将军、办事大臣乃至四邻诸国的公文、奏报,各级官员为公私要事呈上的奏折,无不汇集于此。每日清晨五六时之际,军机大臣便要晋见皇帝,依次长跪,陈述和商讨军国大事,得到皇帝的指示后,退回“值庐”,或对呈文进行复核、审定,或撰拟谕旨下达,谕旨分两类:一类是“明发上谕”或“明谕”,交内阁抄发给有关衙门和官员办理;一类是“寄信上谕”或“密谕”,不经过内阁,写毕密封,加盖印信,由兵部派驿马传递,直送某省某官开拆。
在承旨出政之中,军机处特别干预了用人之权。凡属文武高级官员,诸如大学士、六部、督抚、将军、学差、主考、驻外使臣等,都由军机处开单请旨,尔后皇帝“钦定”。官吏凡在“军机处记名”的,就表示快被提升了,遇有实缺,也要由军机大臣奏请皇上发放。此外,凡是盛大的典礼的组织、重大案件的审理,也常常有军机大臣参加。
军机处办起事来的特点,一是“速”,二是“密”。除每晨例行的谒见请旨外,昼夜都有人在“值庐”恭候,以备接见,从不误事。皇帝外出巡幸、谒陵、避暑,都有军机大臣相随。每日折奏无论是几十件或上百件,或明发或密谕,一律当天办完,从不耽搁一日。“密谕”的传递速度,十分可观。只要军机大臣在信封上注明,一日便可行300里、500里,甚至“加快六百里”,快捷程度,前代罕见。军机大臣掌握机要之事,皇帝接见他们时,左右大监要一律退出。军机处的值庐是机密重地,不准闲人窥伺。内中使用的杂役人员,都是15岁左右不识字的幼童,俗称“小么儿”,皇帝经常派人在军机处附近稽查、监视,嘉庆时还传旨:自亲王至满、汉大臣都不得到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说,违者严惩。
总之,军机处在清代完全成了至关紧要的政治总枢纽。难怪《清史稿》上说。“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时的内阁,只负责办理日常本章和筹备庆典。清朝末年,内阁更是形同虚设。但是,军机处本身并没有独立的实权,它“一不四无”,地地道道的是皇帝的附庸。它的实际作用是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手中的力量。君主利用军机处,完全排斥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作用,取代了“内阁”的主要职权,甚至收揽了六部和地方的部分权力,可谓一举数得。
更新于:2021-06-29 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