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_听课报告精选十四篇
【地球】
《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篇1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通过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提高地理能力;引导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很活跃,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教学效果较好。
优点:
1.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2.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注重课外相关知识链接拓展,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不足:
课前播放第宇宙探索影像资料,更能营造氛围感。结束能再让同学整体演示一下地球运动,首尾呼应,体现收获更好。
《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篇2《地球的运动》教案
秦皇岛市第十五中学地理教案设计 ―― 年 级 初一 学 科 地理 教 者 编 号 070102 课 题 地球的运动 课时数 类 型 新授 备 课 日 期 年 月 日 上 课 日 期 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星期 第 周 教 材 分 析 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科书中第一章的重要一节,是本章中的难点之一,同时第一章又是本册书乃至整个初中地理中最难懂的一章,可以说是难点中的难点。不仅难懂,而且所涉及到的知识如地球运动的周期、方向、意义等是以后学习气候、时差等知识的基础,所以也非常重要。可以说既是难点也是重点。 学 情 分 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易分散。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发积极热烈的氛围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在小学的自然和社会课上已经了解了一些地球和地球仪的简单知识,但是缺乏基本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教具学具 预习要求 教学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媒体呈现内容 教学预见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基础 拓展 教后记: 【科 目】 地 理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 【授课地点】教 室 【授课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学 时】2学时 【授课内容】地球的`运动 【授课时间】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 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②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教师用鼠标控制,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点时,单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再单击使该区域放大,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完成下表。)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北半球的季节 月份 北半球得到光热的多少 春 夏 秋 冬 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 [讨论](分小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识)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 ②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没有) [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三、地球上的五带 (读教材图1.20“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湖南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北温带) ③完成下表: 五带 范围 有无阳光直射 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 四季变化情况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篇3教学基本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一的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本节课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学的思想。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2、采用讨论比较方法展开“活动”
考虑到学生以前学过一些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采用比较法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异同点,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以及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搜集一些关于地球运动的资料,对教材中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3、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及带来的影响。
2、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2、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
①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②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 四季的变化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课时 拟用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感受下列现象
日出日落
日出自东、日落自西
日出日落产生的现象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学生阅读后提问:
①、生活中我们感到是天转还是地转?
⑵、哥白尼的“日心说”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知识,首先学习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自转。
演示一: 教师展出地球仪,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板书:1、自转运动的规律
①概念 绕地轴旋转
②方向 自西向东
③周期 一天(大约24小时)
(承转)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板书:2、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学生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小结:板书3、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
②产生地方时差
【布置作业】 课后复习课文,预习下部分内容。
《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篇4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
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篇5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地球公转轨道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篇6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地球的运动(二) 刘春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根据课标要求: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判断。 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②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四季的形成,具有空间动态变化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具,找出重点、难点,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从观察入手巧妙地突破。层层深入地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能力。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的重点难点内容。二是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学要求,讲授知识做到深入浅出,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本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学新课 我们继续用地球运行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②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斜着) ③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 ④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呢?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两次) 尝试从演示中发现地理问题,教师提出探究思路,让学生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老师演示时速度不要太快,若运行一周学生还没有看清楚的话,可以反复一次。 学生回答后,教师必须以板图的方式进一步做具体的解释: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的。它斜着身子,是因为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个尖角,这个夹角是66.5°。正是因为这个夹角的存在,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最北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到达南回归线,这也是南、北回归线得名的原因。 试想,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 为使问题更简单明了,教师将地球运行仪的地球仪取下来,换上一个皮球来演示。 搭建一知识台阶,帮助学生理解。低台阶、高密度。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会移动,始终在赤道上。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 没有。 没有热量的变化,会不会有气温的变化?不会。 地球在一年中没有气温的变化,会不会有季节的变化? 不会。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暑往来,于是就产生了四季。 这就解释了我们上节课留下的疑问。 关于四季的产生,我们结合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来详细具体地解释一下。 通过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反问,来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也可以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①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大约是6月22日前后,请大家想,这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是否是一年中最多的? 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也就是昼长夜短,并且越向北去,白昼时间越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长到24小时都是白天,这就是极昼现象。这一天我们把它叫做夏至日。同时把夏至目前后的6、7、8三个月,规定为北半球的夏季。 这一天,南半球的情况完全相反。 ②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昼夜长短情况与夏至日完全相反。习惯上,规定12、1、2为冬季。 ③当太阳直射点两次在赤道上时,分别在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与南半球相等,昼夜长短也相等,即昼夜平分,因此把这两个节气分别叫做春分和秋分。人们习惯上规定3、4、5月为春季,6、7、8月为秋季。 引导学生读图,通过读图,加深对地球公转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学生就刚才的解释填表,进行总结并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 日期 阳光直射的地点 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及时对难点加以巩固。 为进一步巩固知识,请学生用实际感受来验证所学。 我们当地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如何变化?(不一样。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承转: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别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读教材图1.20地球上的五带,回答: 读图析图,学会从五带图上获取基本的地理信息。 ①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分别是什么?(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是怎样的?(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回归线,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极圈) ③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_,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 ④五带分别会有什么样的气候现象?(热带终年炎热;寒带终年寒冷;温带冬季冷,夏季热,四季分明。) 为巩固学生的记忆,教师在黑板上板图,然后找学生到黑板上就以上问题填图: 绘图、填图,进一步理解五带的分布规律。 ●○板书设计 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 -- 66.5°N 北极圈 北温带 -- 23.5°N 北回归线 热带 -- 23.5°S 南回归线 南温带 -- 66.5°S 南极圈 南寒带 《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篇7从去年开始,通过郭思乐教授我了解了生本,在郭教授展示的视频中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什么才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于是我开始对生本教学进行尝试与实践。最初面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感到沉甸甸的。如何让学生体会生本的快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成为我备课的主题。
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尝试,但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例如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进度缓慢,学生知识掌握水平低等等,说实话我很快就要选择了放弃。但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到生本教育先进的地区学习经验,和我校生本教育搞得越来越成熟,这似乎又让我燃起了信心,并决心要把它做好。
《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篇8【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有没有发现地球在运动呢?(同学有不同的回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或亲身感受到许多现象――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的更替;当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国家举办时,我们需要后半夜起床看球;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发生变化;夏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大,冬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小;冬寒、夏热、春秋温和等,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在后面的四节课中来认识这些现象产生的道理。
(讲授新课)
我们先请一名同学读教材提供的关于天体运动的阅读材料。
(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感想?(同学回答)
请同学们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学习他勇敢的科学精神。
(布置自学内容)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自转的两段文字和地球公转的相关文字,看看能否自己填出下列表格内容,填完后请同学回答: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讨论)学生4人一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产生哪些现象?
两个组同学回答,其他各组补充,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投影展示填表内容(或由学生回答,老师将内容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填完后教师进行总结。
比较的项目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1天 1年
地理意义 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产生时差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变化
(课堂练习)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比较的项目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方向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
周期
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篇9地球运动教案
地球运动教案[-2-12 21:28:00|By:15z.王丽华]
公开课教案
开课人:王丽华
内容:地球的运动(复习)
时间:4月21日上午第二节
地点:福州十五中八年级(3)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件演示及地球仪等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为主、直观教学法为辅
教学媒体
课件、地球仪
教学设计
导入:
情境: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了20圈了!”爸爸笑着说:“孩子,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经绕太阳转50圈啦,我还准备再转几十圈呢!
1)你认为宇航员爸爸的话可信吗?
2)你知道这位宇航员爸爸的年龄吗?理由是什么?
考点梳理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2、昼夜交替现象
3、四季的变化
4、五带的划分
考点解读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中心方向周期地理意义
自转
公转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
情景导入:在同一时刻,家住中国福州的明明和远居美国纽约的姑姑打电话互致问候:明明:姑姑,晚上好!姑姑:明明,早上好!
为什么打招呼会有时间的差异呢?
课件展示图片及思考内容,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
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课件展示图片及思考内容,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造成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之一:四季的变化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之二:五带的划分
课件展示自测内容,指导学生完成。
释疑”导入“情景。
教学反思:本节复习课教学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知识的理解。该内容属于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和过于宏观,因此借助一定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就很重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根据教学需要,把收集来的复习自测等图片资料等的展示,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地球仪及学生的肢体语言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
《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篇10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而了解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工具:
地球仪投影片地图册
教学方法:
分析法、讨论式、画图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从中我们明确了一天中昼夜是交替变化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一个太阳日――24小时,那么每天的昼与夜的长短是否一样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赤道示意图(1)
讲解:任何线圈被晨昏线都分为两部分:昼弧和夜弧。昼弧越长,白昼越长,夜弧越长,黑夜越长。看图(1),此时节气为二分日,(画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各地昼弧夜弧等长,说明昼夜相等,各为12小时。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示意图(2)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图(3)
提问:1、这两幅图中,太阳直射在哪个纬度?此时是什么节气?南北半球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哪个纬度最短,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2、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变化关系,这种变化与纬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3)赤道处终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始终把赤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4)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5)相同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巩固练习:(略)
过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各地日照时间不同,即昼夜长短不同,同时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弱不同,我们用正午太阳高度来表示。
板书: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讲解: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角。比如说太阳光直射的地区,各地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角都能达到90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提问:请大家看书21页,并结合地图册,思考: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略)
讲解:随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故: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故: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时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时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
过渡: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板书: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提问:1、季节是怎样划分的?
2、五带的划分是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划分的?
学生回答:(略)
讲解:1、四季的划分
(1)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的四季
(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月份划分
2、五带的划分
(1)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年总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投影片:五带的划分示意图
讲解:(1)明确五带的极昼极夜现象、阳光直射状况以及季节变化
(2)分析如果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五带的范围会有什么变化
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主要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大家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明确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布置作业:(试卷)
《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篇11地球的运动一节内容所讲述的问题尽管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基于初一学生年龄较小,这一知识点所介绍的内容又是宏观世界当中形象,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产生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实际上如果仔细考虑,大家会发现:关于地球是球体,地球的公转特点,最有发言权的不是地理学家,而是进入太空曾经面对地球的宇航员。基于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为处理这一部分难点,我在教学中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试验将这一宏观的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眼见为实的效果。做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一、观看地球运动模拟短片,观看前要求学生做好角色的转换,那就是在观看时,学生已不再是在地球上,而是到达了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
二、付之于试验,模拟短片学生的参与度仅限于观察,还不足与让学生清晰,紧接着利用设计的教具,学生亲手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地球公转的现象,和地理短片中的收获进行有效地统一。
三、学生通过观看地理短片、亲手试验所得到的只是一些现象,这时候老师所要进行的就是引导学生把地球运动这一规律性的现象的规律总结出来。这样才算完成了这一难点的学习。
也许到这里大家以为难点的教学完成了,其实不然,要想真的让学生掌握这一部分知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根据师生归纳的规律性的结论,学生再去进一步观察地球运动,()找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的长短的关系,气温的变化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等等这些学生未曾接触到的现象与学生已知现象的统一。地球运动教学,我们教材中实际上注重了运动中的静态,比如四节气,或许学生在关注四节气特征时大都是记住了,在教学中,把地球公转示意图,进行横向分割把一年分为春半年,秋半年(当然教材中没有这种说法),比较春、秋半年气温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然后把地球公转示意图再进行纵向分割,分为冬半年、夏半年,比较冬、夏半年昼夜长短的差异,然后两种分割复合在一起,实际上一年当中也就分割成了四段动态部分,至于静态的四个节气的特点,也就不难掌握了。教材中有许多的内容使学生所力所不及的,在教学中多与生活中现象联系,不仅注重学生学到,更注重学生悟道。
《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篇12《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初一学生。因此,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大致要学什么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还很缺乏;另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图文结合的习惯,本节课要注意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讨论比较方法等形式,从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但还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篇13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两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篇14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出示投影1】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出示投影2】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
【出示投影3】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要求认真观察和讨论,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出示投影4】
【教师指导】
教师分别请四位同学各完成一个节气的填表内容。
【出示投影5】
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用红笔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线,并回答教师提问。
【提问】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界线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的纬线是哪两条纬线?那么直射两次的"地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并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
教师讲解同时,演示自制的计算机软件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根据供图软件制作)。
演示自制计算机软件2――地球绕日公转。提醒同学记二分二至的日期等。
请同学们注意,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例如暑假后,白天是越来越长了还是越来越短了呢?
【出示投影6】
观察讨论四: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2.夏至、冬至日时,极昼(只有白昼)、极夜(只有黑夜)现象出现的地区。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观察讨论并完成下表。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教师指导】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在投影仪上完成自己填写的表格并说明。
【出示投影7】
【小结并说明】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所以称为极圈。66.5°N纬线称为北极圈,66.5°S纬线称为南极圈。
刚才,同学们动手演示,观察的都是立体模型,在投影图上如何反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出示复合投影片8】
教师在投影仪前边转动投影片,边请同学回答一些提问。
【教师说明】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长短相当,南北半球获热相当,这时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获得热量多,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南北半球获热相当,此时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获得热量少,因此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故季节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时,地球就已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地球就是这样不停地公转,四季变化,循环往复。
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出示投影9】归纳本课要点及知识结构。
【出示投影10】做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自转的周期是______,昼夜更替的原因是______。
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公转的方向是______,公转的周期是______。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肯定正确的,指出不对的,并给予纠正。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