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

日期:2024-09-29 08:49 作者:夏幕友人

第1篇: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思考2[材料]

学号:1040105060姓名:贺思佳经济与管理系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一、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企业文化建设有优势

竞争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企业对市场机制作用十分敏感,由此形成了努力拼搏的动力,这种特性恰恰是国有企业所缺乏的。计划条件下的国有企业不用奔跑就可以舒舒服服的活下去,国营企业奔跑的紧迫性远没有民营企业强烈。

市场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企业每时每刻都在观察市场,寻找空白地带,一旦发现,就立即调转船头,迅速赶到。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企业实际上先有市场,再有企业,它们是在发现市场空档后才成立的。强烈的市场意识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

创新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做别人还没有做过的事,这往往是企业最想做的事,也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技术上的不断追求,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成功的保证。

效率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一些电视剧中,企业家只是出入宾馆、酒楼,吃喝玩乐的人。其实,作为投资者,他们正承担着风险的压力。他们在追求每一个技术信息,在寻找每一个商机。竞争的压力使他们强迫自己把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风险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每个企业必须谨慎对待风险,同时又要勇于面对风险。国有企业往往不能处理好风险。一方面,他们敢于乱投资、乱贷款、乱担保,因为蚀本的钱有名无主;另一方面,他们大可不必没事找事去担风险,5%的利润足以使他们写出一个好的工作。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反,一方面,300%的利润将唤起他们拼命的狂热;另一方面,60%的失败机率足以使他们冷静旁观。人才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基础。服务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灵魂。

2、企业文化建设有问题

企业的价值观处于低层次、追求单一经济效益的状态。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传播与扩散处于被动状态,大多在被约束情况下进行。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制度、行为准则、企业容貌、作风礼仪等,它们处于不同的地位。其中,企业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和决定其他要素的形成和传播。这种基本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的思维被动的去适应某些规章制度的约束,从而限制管理者和员工对文化的积极传播及对最高理念的追求,使企业文化的运行处在“为我”的状态,难以形成强力型的核心文化力,大大降低了整体企业文化的推动力,客观上抑制了物质生产力的提高。

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扩散都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缺乏观指导。

缺乏统一完整的企业经营理念和长期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的形成源——企业家文化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未能自我形成理念、境界方面的根本***,阻碍了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的飞跃。实践表明,企业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决定着企业家文化的发展方向及所处的层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关键的因素。然而,许多企业家的理念与价值观却只限于经济方面。如只有较低层次的经济理念、经济价值观,没能发展到高层次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价值观等,就是说,未把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努力为之奋斗。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1、全面提高企业家素质,塑造企业家文化

企业家人格的提升。企业家要跟上的步伐,陶冶自己的情操,形成崇高的品格、宽阔的胸襟,真正从单纯追求利润转变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的企业家。企业家素质的提高。企业家要从多方面吸收知识营养,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开拓视野,驾驭不断成长的企业,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企业家要自觉进行理念改革,重塑高层次的核心价值观。

2、提炼独具特色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个企业在提炼价值观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A、企业性质。B、企业的成员及其构成。

C、企业外部环境,包括、民族文化、等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总之,只有在认真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才能确立既体现企业特色,又为全

体企业成员和社会接受的价值观。

3、创立最具激励机制的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企业精神的提炼,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取得成效的过程,创立和提炼它,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企业精神的形成,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需要我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不断地利用各种途径进行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个性心理培育,同时要反复地进行审视、分析和,并在实践中及时提炼出其中的优秀部分,几经反复后,再用最简单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中的精华,由此形成企业意识中最具激励的东西——企业精神。不难看到,企业精神的创立,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结出的硕果。因此,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促成企业精神的形成和创立。创立企业精神,不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而是利用企业精神激发员工的热情,形成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工作合力,继而又炼出更新的精神成果,不断推进两个文明的建设。

4、确立高标准的企业道德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培育企业道德,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企业道德是企业员工的重要行为规范。

5、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企业文化建设要求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努力为之服务,这是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6、提高职工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企业文化建设要从提高职工素质抓起,这与培养“四有”新人是一致的。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素质之间是一种“大厦”与“基石”的关系。职工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兴衰,良好的企业文化反过来又可以陶冶职工情操。因此,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而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造就新一代“四有”新人,这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是一致的,因此,必须坚持不懈的以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职工,在实践中造就和培养一批得力能干的企业发展生力军,让企业涌现出一批具有崭新面貌的“公司人”、“形象人”,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在全社会都形成一种新的风范。

第2篇: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印制企业文化建

设现状及对策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是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作出的文化方面的科学论断。它是指导我国文化工作的纲领,也是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纲领。在企业文化构建中,应努力贯彻先进文化的思想,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客观地分析和探讨企业文化建设。本文以此为指针就印制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现状及对策谈点认识。

印制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口袋”式企业文化

从企业文化的起源和理论总结中,不难看出企业文化的属性是企业管理学说,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而目前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对企业文化属性定位不准,出现了部分泛化和虚化现象,把企业文化当成“口袋”,什么东西都可以装,这就给企业文化建设蒙上了层层面纱,令人无所适从。企业文化在它的发祥地日本,一直被视作一种高层次的科学管理,它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它涉及学科虽然较多,但决不是个精神式或文化式的大“口袋”,它有着坚实的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既要认识到它的丰富性,也不能忽视它赖以存在的基础——管理科学。注重丰富性,会使眼界更宽广,更能激发紧迫感;注重基础性,会使工作更扎实,更有益。二、“宣传”式企业文化 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等同起来,是部分国有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的普遍现象,其具体表现:1、主体认识片面化。有的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只是企业应该具有的一种职能,因此应由某一特定职能部门行使,与其他部门没有太大关系,他们往往通过宣传或类似的部门来“管理”或“代管”企业文化建设。事实上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渗透到企业方方面面的过程,必须全员参与,整体互动。2、运作方式宣传化。国有企业宣传工作最大特点是紧跟形势,不断地突出各类时事政策学习宣传,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势必形成热点多,重点没有,理论上头头是道,结合实际便空空如也。3、实施内容说教化。这是企业文化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弊端,突出表现在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宣传工作相等同,用传统的思想工作方式来操作企业文化建设,使得企业文化建设被贴上思想宣传的标签。三、“法人”式企业文化

印制企业是一个较特殊的行业,主业产品一般不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各企业的厂长、经理们在生产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会对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特殊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法人”的个性即企业的个性。厂长经理们个性的倾向性与心理特征容易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个性的兴趣、爱好、信念等会被上升到企业文化的兴趣、爱好和信念,个性的心理特征也会无意识地决定了企业文化的特征。2、缺少系统性和稳定性。在企业文化构建过程中,由于适应的对象是“法人”意志而非社会、行业的意志,而这两种意志并不总是一致的,由此会导致企业文化建设无所适从,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四、“CI”式企业文化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缩写,即企业识别系统,它包括视觉识别、行为识别和理念识别。CI系统产生于美国,1956年美国IBM公司推出一套以公司形象为核心的战略计划;1971年日本以MAZDA公司成功导入CI为标志,日本企业界全面接受企业形象系统;80年代CI传入我国台湾;1987年在武汉日化出现了第一套大陆版CI系统,随后掀起了CI热,涌现出一大批成功导入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引入CI系统,是树立企业形象最时尚的做法,但将CI作为单纯的形象系统来操作,就会引出一些“奇症”具体表现为:一是重视觉识别导入,轻行为和理念识别建设。企业实施CI战略后,视觉部分——眼睛一亮。行为部分——依然如故,理念部分——抽象空洞。二是实施CI的时机、方式、监督、评价等普遍不够成熟,有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认为投入了人力、财力就一定能有产出。分析以上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印制企业注意:1、CI导入要有基础条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为CI的实施创造了基础条件,这一基础条件是有很多硬性和软性指标的;2、CI导入是动态过程。实施CI是一个动态造就的过程,静态的一次性规划到位是实施CI的大忌;3、CI导入要有实质内容。在搞CI计划时,不深入到企业管理的深层,其结果是很难想象的:有的是表面文章,缺的是实质内容。五、“口号”式企业文化

印制企业几乎都有自己口号化的企业精神和企业理念等,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些形式化、空泛化现象。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1、形式有余,贯彻不力。走进一些企业的办公楼、厂房间就会发现形形色色体现企业文化的,措词铿锵的标语口号挂在墙上、门口,这本是件好事,但它的价值取向、管理思想、行为准则等是否真正被职工所理解和接受,并产生共鸣,恐怕许多人都说不清楚。2、传统有余,时代不足。这里的传统主要指计划经济时代甚至更早以前的思维方式,没有切入市场经济甚至知识经济的主题。如:“求实”“奋斗”等字眼多,反映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效率、公平等提法少。3、口号有余,内容不新。印制企业都有自己企业文化方面的口号,由于各企业管理性质基本相同,提出的口号虽然措词不同,但本质内容是一致的,故有类同和重复现象,没有新的特色,从现代印制企业集团的角度看,企业形象的统一感会因此而减弱,最终损害了企业整体的社会形象。

印制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一、转变观念:按照先进文化要求,建设先进的印制企业文化

***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特征与标志。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认识到,在党的领导下搞好先进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是在企业中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企业文化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引进中国的“舶来品”,因此在我国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时,首要问题是解决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先进性。“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先进性的特征要求。当前,要以此为指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是印制企业发展的首要战略,也是印制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先进性是企业文化发展的目标,人则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是思维模式和观念。因此建设先进型的印制企业文化的关键是转变企业经营管理的观念和思维模式。观念不变,再好的组织也难以发挥作用。印制企业必须按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进一步树立先进性文化观念,增强目标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团队意识,把建设先进型的印制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战略。

二、突出重点: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建设人文的印制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是指推行适合人性的文化,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使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印制企业如何创新人本思想内涵,进一步激发印制职工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潜力,从而用人的全面发展带动印制文化建设,促进印制企业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人为本思想的树立:1、把人在企业一切活动中的全面发展作为“以人为本”战略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新科技***和相应结构调整的今天,必须把人看作一切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的主体,来确定人在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围绕调动企业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企业的一切活动。对企业而言,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必须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全和完善职工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准;重视职工综合素质和业务专长的培养。2、把企业整体关系的和谐作为“以人为本”战略的最高目标。从我国传统文化看,历来重视人格的完善,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在整体中的和谐关系。重节俭,和为贵,诚实守信,强调仁爱和宽容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企业追求内外和谐关系的基础。企业整体关系和谐主要包括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的和谐,也就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这些关系主要反映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是以人为本战略的最高目标。目的是使人的行为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从而达到追求效率和效果和谐的企业文化境界。3、把职工自我价值实现和企业共同价值实现的有机结合作为“以人为本”战略的关键。从自我价值实现上看,企业职工要通过学习工作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探索自身特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使自己的品格能力,社会关系等适合企业的需要,并使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社会发展目标取得一致,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企业共同价值观与自我价值观的关系上看,二者是统一的,履行企业共同价值观是自我价值观实现的基本形式。企业职工通过为企业尽力,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显示自身的社会价值,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和企业共同价值。这是建设人文的印制企业文化的重点。

三、抓住关键:重视企业法人作用,建设实效的印制企业文化

印制企业的厂长经理是印制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在印制企业文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印制企业法人的性格、气质、能力、个性倾向等对印制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内容都有很大影响。印制企业领导也是建设印制企业文化的首要实践者,而且是印制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者。因此,印制企业领导首先要用自己的优秀品德,影响并带动企业职工,来推进企业文化发展,同时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优先的地位去抓。国内外一些出色的企业领导人,在企业管理中,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例如美国的可口可乐、麦当劳快餐,日本的佳能,中国的联想等。印制企业的厂长经理应充分发挥企业法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应牢记自己的责任,不仅要对企业的现在负责,也要为企业的将来负责,同时还要向社会负责。其次,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一个企业兴旺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的事业心。有了事业心就有追求,就勇于改革,锐意进取,敢于竞争,就能带领职工建立企业共同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模式,就能培养出职工共同的价值观。第三,要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古人云:“公生明,廉生威”,如果领导能这样做,那么威信就会不断提高,就会对职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建设企业文化的良好气氛则易形成。只有真正重视企业厂长经理的作用,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更实际、更有效。

印制企业文化建设同样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印制人不仅要充分利用印制系统原有的一些经验和优势,同时还要及时汲取国内外企业文化中的一切有益的东西,使自身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和提高。对传统的印制文化,可以根据行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及技术进步所提供的新的可能性,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进行改造,融入新内容,增加新活力,确定新特征。同时要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重视从我国国情出发,从印制行业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印制企业文化的作用,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文化,本着“高起点、高质量、高速度、出精品”的要求,保证满足国家货币发行需求,努力把人民币这张“国家名片”制作得更加精美,为人民币走向世界、为我国金融事业的兴旺发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3篇:我国企业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我国企业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文/郭献山 乐 业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同厂商的产品差异性越来越小。企业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下,纷纷实施归核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走集约化道路,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正是在这一环境下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物流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总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以物流总成本为例,美国的占GDP的10.5%;日本的占11.4%,而中国的却占16.9%,中国业内人士估计可能在20%或以上。中国企业经营的“大而全”、“小而全”,印证了中国企业尚未实现由孤立经营、各自为战的竞争思维向合作竞争、寻求双赢的新思维转变,缺乏与外部供应链企业相互信任、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

一、我国企业的物流现状

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企业发展一体化物流存在着各种瓶颈:长期以来受“重商流”、“轻物流”理论和思想的影响,对物流在经济发展和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缺乏足够认识和重视;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学科建设严重滞后;第三方物流市场薄弱等。从微观环境来说,企业物流管理也不容乐观:物流职能分散;缺乏协同竞争的观念;企业缺乏物流理论支撑和物流人才等。具体的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缺乏现代物流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的理念

20世纪60-70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成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然而生产领域的这两个利润源泉,都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和生产工艺日趋程序化、规范化的情况下,技术趋同性的增强使这两个利润源泉基本无泉可挖。进入80年代,对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人们开始把竞争的焦点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即物流管理。Dell既不生产硬件也不生产软件,所有的零部件和软件都是外购的,Dell一手抓住客户,一手抓住供应商,高效率地组织零部件的采购、转运、装配和发送,赢得了顾客的忠诚。Dell的物流管理成为了支撑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在我国,企业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至于附属地位,被动地接受生产、销售服务。许多企业的物流不但没有形成利润源泉,反而成为亏损源,是无底洞,是企业的负担。

(二)传统的会计核算法掩盖了物流成本的真面目

一般情况下,企业会计科目中,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储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实际上这些费用仅如冰山的一角。因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费和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等费用都没有列入物流费用科目内。尤其是花费在保存货物的库存费用也没有单独的科目。我国现有的会计项目对物流费用的核算和管理,不能揭示物流费用的分布,掩盖了物流费用的真面目,无法唤起企业对物流的重视。

(三)企业的物流职能分散,运做效率低

许多企业并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被动的接受生产、销售服务。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从管理机构设置上,我国的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物流管理组织就是例证。由于物流活动跨职、跨部门设置,各部门各自为政,且缺乏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物流财务分析,致使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非常低下。

(四)物流管理方式落后

在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缺乏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由于信息收集、处理、跟踪的底效性以及企业缺乏对各方物流信息全面、准确、动态的把握,无法实现内、外部物流一体化以寻求物流系统的最优化和合理化、参与供应链管理。

(五)企业缺乏物流理论支撑和物流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物流研究缺乏综合性。物流理论研究的两个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无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直到2001年4月,我国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才正式发布。虽然“物流学”或类似名称的教材以不断问世,但过多地是对国外概念的引进,对于适合我国国庆的物流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二、对加快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思考

(一)政府要为发展现代物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中国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要加大与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鼓励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为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检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要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

(二)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我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要迅速从“大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作为小型生产性企业更应走出“小而全”的误区,要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实行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已大势所趋。

(三)要广泛运用第三方物流

为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生产性企业应从繁杂的物流活动中解放出来,将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自己的核心义务上以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将物流服务交由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从而以整合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取胜。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就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主业中,将物流交给第三方经营。即便对于那些如TCL、美的、海尔等大规模的制造企业来说,自己做物流也应认真思考。

同时,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统一管理,以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无论是企业内部的一体化,还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一体化供应链,都离不开信息化建设。企业应加快建立起集成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需求预测程度、促进信息共享,同时要积极引入和使用网络技术、EDI、人工智能、条形码与POS等各种先进信息技术,从而真正实现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和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为一体化物流的实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

(五)加快物流学科及人才的建设? ?

根据欧盟的调查结果,在欧洲工友87所大学开展了物流高等教育,其中54所大学培养物流或供应链管理硕士(约占三分之二)和学士(约占三分之一),另有33所大学在其他专业培养中设有物流或供应链管理课程。欧洲一些大学还建有全球领先的物流研究中心等。我国从1993年开始将物流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到1998年全国共有15所高校开设过物流管理专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物流专业培养最鼎盛的时期。但在1998年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又被取消了。目前在国内高校开设物流专业课程又迅速发展起来,但远远不能也满足企业的需要。物流研究机构也比较少,且还存在着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致使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缺乏物流专业人才和完善的学科体系的支撑。

我国的企业要增强竞争忧患意识,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要放远世界,构筑全球化战略,以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寻求资源采购、生产装配和产成品分销,参与国际化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映,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总成本或供应链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在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学院经济管理系)

浅谈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对策(共9篇)

新形势下基层队站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企业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更新于:1个月前

文章评论

评论问答

图文推荐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